第135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因此,她没有说“要坚持下去”之类苍白的大道理,而是打开了手机。
  “许禾,我理解你的难处。但退学是最后一步,我们先看看有没有别的路。”她将屏幕转向许禾,指着自己整理的条款,“你看,学校有临时困难补助,我们可以马上申请,能解燃眉之急。这是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完全可以覆盖学费。如果你需要时间回家照顾母亲,我们可以按规定办理休学,学籍会为你保留。”
  她一条一条地讲,语速平缓,目光坚定。“我们先一起,把眼前最难的坎迈过去,好吗?”
  那一刻,许禾一直紧绷的肩膀,几不可察地松弛了一些。她重重点了点头。
  一周后,当补助申请顺利通过初审,助学贷款材料也备齐时,陶念向王辅导员做了汇报。
  她没有居功,而是将流程和结果清晰陈述,最后说:“王老师,这次多亏您之前的指点,让我把握住了沟通的关键。后续的贷款审批和学生的心理状态,我会继续跟进,您看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走出办公室,傍晚的风带着暖意。陶念想起昨晚回家,她和林知韫说起这事,语气里带着疲惫却真实的成就感。
  林知韫安静地听着,然后轻轻抱了抱她,说:“你做得很好。”
  那个拥抱,让她十分安心。
  此刻,她看着窗外逐渐亮起的万家灯火,第一次清晰地感觉到,那个曾经需要被庇护的自己,正在学习如何为别人撑起一把伞。
  这把伞或许还不大,但足够坚实。
  而伞下的空间,也正温柔地支撑着她自己。
  第96章 暗涌
  与陶念渐渐步入正轨的事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林知韫所处环境已经出现的日渐下滑的趋势。
  林知韫内心的焦虑也渐渐滋长,但她因为有过创办基金会的经验,知道创业型学校,初期困难总是在所难免。
  所以,她也尽量说服自己,不要过于杞人忧天。
  更深层的原因,是她不愿,也不敢让陶念担心。
  陶念刚刚站稳脚跟,正满怀热情地开启新生活,她不想用这些不确定的阴云去笼罩那份喜悦。
  于是,她开始选择性分享。
  晚餐桌上,当陶念兴致勃勃地分享白天的成就与烦恼时,林知韫会微笑着倾听,适时给出建议。
  轮到她时,她则轻描淡写。
  她将忧虑死死摁回心底,反而更加投入地工作,仿佛只要她设计的课程体系足够完美,就能以一己之力对抗外部世界带来的不确定性,为她所珍视的这片教育实验田,争取一线生机。
  她加班的时间越来越长,书房的灯亮到深夜。
  那灯光,既是对理想的坚守,也像是在不安的暗夜里,为自己点起的一盏微弱的、试图驱散迷雾的灯。
  然而,堤岸的裂缝已在深处蔓延,潮水正在上涨。她站在理想的孤岛上,努力维持着表面的平静,内心却早已波涛暗涌。
  陶念的迅速适应能力强,工作能力也很出色,很快便在文学院学工办显露出来。
  她负责的“新生经典阅读沙龙”活动,因形式新颖、学生参与度高,破天荒地被校级宣传平台报道,获得了分管副书记的点名表扬。
  赞誉之下,微妙的波澜也随之泛起。
  这日临下班,资深的张老师抱着一摞材料笑吟吟地走过来:“小陶,能者多劳!我家里孩子突然发烧,这几份贫困生认定材料明天就要交,你刚受过表扬,思路最清楚,帮姐姐审核一下,务必严格把关哦。”话里是亲热的托付,眼底却无真正的焦急,那摞材料不偏不倚地放在了陶念正在整理的活动总结上。
  陶念正在打字的手微微停留了一瞬,抬头时已漾开谦和的微笑:“张老师您放心,孩子身体要紧。我手头总结也正好需要参考这些材料,可以一并梳理。不过最终认定标准您最权威,我初步筛一遍,标出存疑点,明天一早请您最后定夺,这样既快又准,不会耽误事,您看可以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