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长房大爷传_分卷阅读_25(3 / 4)
王熙凤一双丹凤吊梢眼蓦地立起来,将炕桌上的帕子一摔,哼道:“我却从没听说过隔得那么远的两个人还有冲撞着的道理。这可真是金贵的了不得了,连大将军都的退让才行呢。好大的面皮!”
李纨心道:谁说不是呢。就一个衔玉而诞,宣扬的满京城都知道,一口一个大造化的吹着牛皮,却闹了多少笑话?打从抓周开始,就是个纨绔风流的苗子,却人人当成眼珠子捧着,生生压了她嫡长房嫡长孙的兰儿一头,却又道哪里去说理?
一时两人都默不吭声,王熙凤只想着要怎样落了王夫人的面子,叫她颜面无光,李纨则在微恨史太君和王夫人对贾兰不公。两人心中各有一段愤恨,接下来吃着酒菜叙话也越发显得亲密。
李纨只在荣侯府里磨蹭了一个多时辰才回去,因为她小心,只小饮了几杯,因为没被人发觉,回话的时候只道:“凤丫头那里忙乱的很,正收拾着礼物预备往宁府里送过去,又听说大老爷精神好了许多,正同琏二爷商量着要过去问候,说不准还要住几天侍疾,因此竟是不能过来了。不过她听说宝玉好了,也念了佛,只道谢天谢地,待日后有空,必会过来瞧一瞧的。”
王夫人听得大怒,史太君却面色一沉,眼珠一转,动起了别样心思。
第84章 璎华公主
宁珊大胜之后规整了军队, 将自己费心训练出来的精锐水兵部队交给了副官,名为李云海者管理。此人是海疆兵户出身,家中男子历代都守卫边疆军队, 他本名叫李大海,有个弟弟叫李小海的,跟着南安王出兵去了茜香国,就再也没有回来。
这李大海一面深恨茜香国,一面也恨南安王, 他从小在海疆长大,没入伍前跟着父祖出海打渔为生,对地形天气都十分了解。当初宁珊初到海疆,重赏募集熟识地形环境天候之人,李大海便主动报了名,从宁珊身边亲兵做起, 直到战功连连, 升位副将。宁珊十分器重他, 亲自给他改了以个大气威武的名字,又让他同京中带出来的一个心腹小将云帆一道协理新成立的海军。
这两人倒是投契的很, 一见如故,又因为名字中都有个云字,便叙了年岁, 李云海略长云帆四岁,云帆便口称“大哥”,李云海先是不敢应下, 后来过了宁珊的耳目,两人同为宁珊心腹,也便顺势结为异性兄弟,一道替宁珊守着海军的兵权并训练等事,不给其他有心之人机会,趁势□□。
宁珊因为记得上次北疆大捷之后两皇争权,回收了他的兵符,这一次便留了个心眼,将心腹留在军中没有带回京去。这样就算兵符被收走,这批人马也还是只有他才能控制的,哪怕换了别的将领来,也是统帅不了的,这才放心回京去。
路上不记其日,暂且不提,只说京城宫中为了宁珊掀起的一阵波澜。
起先是当今有位生了两个女儿的宠妃,为正一品四妃中的萧淑妃,此人在心狠手辣的后宫女子中算得上是一个好母亲了。因为自己的两个女儿正值适婚之年,而她又没能生下儿子,便不需要嫁女儿去拉拢势力,因此一心想给女儿找个好归宿,为了这个左挑右捡的,只看谁家子弟都觉得有不如人意之处,便把女儿们生生拖到及笄。不料,却碰上了南安王兵败,需要公主下嫁和亲。萧淑妃生怕自己的女儿被选中,便早早撺掇着皇上定下和亲的人选,以备不时之需。
万一宁珊要是也败了呢,他们大兴就真的得嫁个公主出去了。皇上被萧淑妃一劝,也不禁心中犯嘀咕,下意识做好了和亲的准备。萧淑妃的两个女儿分别排行第二和第四,然而排行第一的女儿是当今的皇后,当时还是潜邸四王妃的时候生下来的,没养大便夭折了。因此萧淑妃的大女儿虽然被叫做二公主,其实却是年纪最长的。
这位曾经的四王爷之所以当年能雀屏中选成为继位新皇,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儿子生得多。从还没出宫建府就开始生儿子,活的死的加起来足有七八个,然后才开始生女儿,因此皇上的儿女年纪相差很大。大皇子早就成家开府,如今子女都有了,二公主却将将才到适婚年龄。
若是要下嫁和亲,二公主是首当其冲的第一位。虽然也有年纪和她相差不多的三公主,但三公主是二皇子的亲妹妹,二皇子还指望着拿她去拉拢一门豪族的,怎肯就这么下嫁和亲?那样对自己可是半点好处都没有的,因此极力撺掇母妃也早早去吹枕边风,赶快定下和亲人选。
二皇子和三公主的生母便是当年四王爷侧妃,如今的吴贵妃,早年曾经受宠,跟着入宫后也按资排辈,得了贵妃的位置,可是那会儿过于得意,一时不察让元春钻了空子,痛下狠手整治了她几回,却被告了刁状,导致自己失了宠爱。
虽然说如今元春也失宠了,而且位份也降下去了许多,但吴贵妃也没能再爬回来。她如今就指望着自己的儿子能登上大宝,因此对儿子几乎言听计从。二皇子撺掇她想法子别让三公主和亲,她就把目光瞄到了和自己女儿同龄的,仅仅大了几个月的二公主身上。
萧淑妃哪里舍得自己的女儿,可是二、三、四三位公主排行太近,年纪也就差了一岁有余,而且都已经及笄,若要选一个,只能先从她们中挑。但是三公主背后不但有吴家势力,还有二皇子和他的门人幕僚,这便不大容易被选中。而二公主和四公主都是萧淑妃的心头肉,自是一个也不肯舍弃的。因此,萧淑妃便把脑筋动到了太上皇的长公主身上。
要说其他的长公主,非但一个个早就嫁出去了,连早就死在夫家的都有,而今宫内剩下的唯一一位长公主,说起来十分坎坷。
她本是太上皇在位时的皇后嫡出的女儿,虽然是小公主,却是真真正正的嫡长女,和那位坏了事的先义忠亲王乃是一母同胞。当年先皇后老蚌怀珠,挣命生下了小公主,将养了一年有余,却因为产后失调而最终香消玉殒,先皇便有些迁怒于这个小女儿,先义忠亲王,当初的二皇子也不大看重这个比他女儿都小的妹妹,因此父子俩都不过问的小公主就那么被扔在后宫,由当时的贵妃甄贵妃随意照管着。
甄贵妃是宠妃,先皇后是国母,两人几乎斗了一辈子,甄贵妃哪里会对先皇后的女儿好?当年初初接掌宫务的时候还有些小心谨慎,给小公主办了规模不小的抓周。当初那位小公主自己抓了个璎珞,甄贵妃报给先皇,又请赐名。因为皇家孩子,过了周岁就能上内务府的玉蝶了,自然需要有个名字,或者封号的。先皇不甚在意,随口道:“既然抓了璎珞,就叫璎珞好了。”
礼部官员觉得不像样子,上书几次,请求改名,内务府也觉得这么个封号没法上玉蝶,先皇嫌烦,就在礼部递上的折子里随手圈了个华字,从此这位嫡出的小公主便封号璎华公主,而且闺名真的就叫了璎珞。
宫中上上下下都看出了先皇上和先二皇子这一对父子都不将璎华公主放在心上,便也疏于照料,任凭她在先皇后宫中留下的一个忠心耿耿的女史的照料下,磕磕绊绊的长到了十岁。二皇子等不及了,从平安州打过来,造反了,却失败了,最后身亡了,被追封了个义忠亲王的谥号,阖家都被圈禁在了皇陵里。宫中的璎华公主也跟着遭殃,作为一个连二哥的面儿都没怎么见过的倒霉妹妹,被先皇给迁怒,几乎送进了冷宫。好在有忠仆拼死上奏,先皇才总算考虑到这个是自己女儿,饶了她一命,只让在佛堂念经,算是替她那个几乎没见过面的兄长赎罪。
从那以后,璎华公主就消失在了众人的视线里,犹如宫中大佛堂里带发修行的女尼一般。后来先皇龙体不适,病得最重的时候几乎驾崩了,却无人继位,这时候才想起了原先那个自己一手带大的二儿子的好处,只是义忠亲王早已化成白骨,他又没有嫡子,只一个庶子还活着,被圈禁在皇陵里,也不可能突然放出来让他继位。别无选择之下,只有择了当年看上去最老实最没用的四皇子登基,成了当今。
当今登基以后,按照规矩,将姐妹们都加封成了长公主,唯有到了璎华公主的时候没人能拿主意到底要不要晋封她。毕竟先义忠亲王是真的造了反的,作为同胞妹妹,又几乎被关在佛堂里,也没人注意她。要不是内务府还有记录在,怕是都没人能想起来太上皇还有这么一个女儿。
最后折腾了一阵子,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反正就是不了了之了。璎华公主仍然呆在大佛堂里,一年到头不见一面,也没有被加封为长公主,可是到底她的存在还是被人想起来了。这一回,萧淑妃为了让自己的女儿不被牵连,便想起了这一位来了。
皇上听了爱妃的婉转述求,觉得十分可行。璎华养在后宫也是浪费米粮,不如嫁出去和亲。反正也是个不受重视的,便是太上皇都从来不提这个女儿,他和璎华又不是同母,璎华出生的时候他都出宫建府去了,可以说两人竟是从来没见过面儿的。这样一个妹妹,牺牲了毫无压力,皇上被萧淑妃捧得心花怒放之时,便随意下了口谕,让璎华公主准备和亲海疆。
后来宁珊领旨出京,增援海疆,两皇为了让他卖力,随口说了一句,如果他能得胜而归,那么准备和亲的公主就嫁给他。只是那时候谁都没这话放在心上,几乎人人都觉得宁珊必败,就连宁珊自己都没有十足把握,何况他对公主什么的也没有兴趣,便给抛在脑后了。
可现在,宁珊真的大胜而归了,金口玉言许下要赏一个公主给他也被人在朝上提起,正是那无事尚且要生非的贾赦。
自从知道海疆大捷,贾赦就不药而愈了,第二天就嘚嘚瑟瑟的跑来上朝,就为了听别人是怎么夸他大儿子。一直谈到两皇对于赏赐的不和谐,贾赦才小心翼翼的插嘴问,当初说只要打赢了茜香国,就嫁一个公主给宁珊的话还作不作数?被他一提醒,大家也都想起这一茬儿来,于是对于宁珊的封赏暂时放在一边,朝上朝下都开始争论起要嫁哪个公主给宁珊来了。 ↑返回顶部↑
李纨心道:谁说不是呢。就一个衔玉而诞,宣扬的满京城都知道,一口一个大造化的吹着牛皮,却闹了多少笑话?打从抓周开始,就是个纨绔风流的苗子,却人人当成眼珠子捧着,生生压了她嫡长房嫡长孙的兰儿一头,却又道哪里去说理?
一时两人都默不吭声,王熙凤只想着要怎样落了王夫人的面子,叫她颜面无光,李纨则在微恨史太君和王夫人对贾兰不公。两人心中各有一段愤恨,接下来吃着酒菜叙话也越发显得亲密。
李纨只在荣侯府里磨蹭了一个多时辰才回去,因为她小心,只小饮了几杯,因为没被人发觉,回话的时候只道:“凤丫头那里忙乱的很,正收拾着礼物预备往宁府里送过去,又听说大老爷精神好了许多,正同琏二爷商量着要过去问候,说不准还要住几天侍疾,因此竟是不能过来了。不过她听说宝玉好了,也念了佛,只道谢天谢地,待日后有空,必会过来瞧一瞧的。”
王夫人听得大怒,史太君却面色一沉,眼珠一转,动起了别样心思。
第84章 璎华公主
宁珊大胜之后规整了军队, 将自己费心训练出来的精锐水兵部队交给了副官,名为李云海者管理。此人是海疆兵户出身,家中男子历代都守卫边疆军队, 他本名叫李大海,有个弟弟叫李小海的,跟着南安王出兵去了茜香国,就再也没有回来。
这李大海一面深恨茜香国,一面也恨南安王, 他从小在海疆长大,没入伍前跟着父祖出海打渔为生,对地形天气都十分了解。当初宁珊初到海疆,重赏募集熟识地形环境天候之人,李大海便主动报了名,从宁珊身边亲兵做起, 直到战功连连, 升位副将。宁珊十分器重他, 亲自给他改了以个大气威武的名字,又让他同京中带出来的一个心腹小将云帆一道协理新成立的海军。
这两人倒是投契的很, 一见如故,又因为名字中都有个云字,便叙了年岁, 李云海略长云帆四岁,云帆便口称“大哥”,李云海先是不敢应下, 后来过了宁珊的耳目,两人同为宁珊心腹,也便顺势结为异性兄弟,一道替宁珊守着海军的兵权并训练等事,不给其他有心之人机会,趁势□□。
宁珊因为记得上次北疆大捷之后两皇争权,回收了他的兵符,这一次便留了个心眼,将心腹留在军中没有带回京去。这样就算兵符被收走,这批人马也还是只有他才能控制的,哪怕换了别的将领来,也是统帅不了的,这才放心回京去。
路上不记其日,暂且不提,只说京城宫中为了宁珊掀起的一阵波澜。
起先是当今有位生了两个女儿的宠妃,为正一品四妃中的萧淑妃,此人在心狠手辣的后宫女子中算得上是一个好母亲了。因为自己的两个女儿正值适婚之年,而她又没能生下儿子,便不需要嫁女儿去拉拢势力,因此一心想给女儿找个好归宿,为了这个左挑右捡的,只看谁家子弟都觉得有不如人意之处,便把女儿们生生拖到及笄。不料,却碰上了南安王兵败,需要公主下嫁和亲。萧淑妃生怕自己的女儿被选中,便早早撺掇着皇上定下和亲的人选,以备不时之需。
万一宁珊要是也败了呢,他们大兴就真的得嫁个公主出去了。皇上被萧淑妃一劝,也不禁心中犯嘀咕,下意识做好了和亲的准备。萧淑妃的两个女儿分别排行第二和第四,然而排行第一的女儿是当今的皇后,当时还是潜邸四王妃的时候生下来的,没养大便夭折了。因此萧淑妃的大女儿虽然被叫做二公主,其实却是年纪最长的。
这位曾经的四王爷之所以当年能雀屏中选成为继位新皇,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儿子生得多。从还没出宫建府就开始生儿子,活的死的加起来足有七八个,然后才开始生女儿,因此皇上的儿女年纪相差很大。大皇子早就成家开府,如今子女都有了,二公主却将将才到适婚年龄。
若是要下嫁和亲,二公主是首当其冲的第一位。虽然也有年纪和她相差不多的三公主,但三公主是二皇子的亲妹妹,二皇子还指望着拿她去拉拢一门豪族的,怎肯就这么下嫁和亲?那样对自己可是半点好处都没有的,因此极力撺掇母妃也早早去吹枕边风,赶快定下和亲人选。
二皇子和三公主的生母便是当年四王爷侧妃,如今的吴贵妃,早年曾经受宠,跟着入宫后也按资排辈,得了贵妃的位置,可是那会儿过于得意,一时不察让元春钻了空子,痛下狠手整治了她几回,却被告了刁状,导致自己失了宠爱。
虽然说如今元春也失宠了,而且位份也降下去了许多,但吴贵妃也没能再爬回来。她如今就指望着自己的儿子能登上大宝,因此对儿子几乎言听计从。二皇子撺掇她想法子别让三公主和亲,她就把目光瞄到了和自己女儿同龄的,仅仅大了几个月的二公主身上。
萧淑妃哪里舍得自己的女儿,可是二、三、四三位公主排行太近,年纪也就差了一岁有余,而且都已经及笄,若要选一个,只能先从她们中挑。但是三公主背后不但有吴家势力,还有二皇子和他的门人幕僚,这便不大容易被选中。而二公主和四公主都是萧淑妃的心头肉,自是一个也不肯舍弃的。因此,萧淑妃便把脑筋动到了太上皇的长公主身上。
要说其他的长公主,非但一个个早就嫁出去了,连早就死在夫家的都有,而今宫内剩下的唯一一位长公主,说起来十分坎坷。
她本是太上皇在位时的皇后嫡出的女儿,虽然是小公主,却是真真正正的嫡长女,和那位坏了事的先义忠亲王乃是一母同胞。当年先皇后老蚌怀珠,挣命生下了小公主,将养了一年有余,却因为产后失调而最终香消玉殒,先皇便有些迁怒于这个小女儿,先义忠亲王,当初的二皇子也不大看重这个比他女儿都小的妹妹,因此父子俩都不过问的小公主就那么被扔在后宫,由当时的贵妃甄贵妃随意照管着。
甄贵妃是宠妃,先皇后是国母,两人几乎斗了一辈子,甄贵妃哪里会对先皇后的女儿好?当年初初接掌宫务的时候还有些小心谨慎,给小公主办了规模不小的抓周。当初那位小公主自己抓了个璎珞,甄贵妃报给先皇,又请赐名。因为皇家孩子,过了周岁就能上内务府的玉蝶了,自然需要有个名字,或者封号的。先皇不甚在意,随口道:“既然抓了璎珞,就叫璎珞好了。”
礼部官员觉得不像样子,上书几次,请求改名,内务府也觉得这么个封号没法上玉蝶,先皇嫌烦,就在礼部递上的折子里随手圈了个华字,从此这位嫡出的小公主便封号璎华公主,而且闺名真的就叫了璎珞。
宫中上上下下都看出了先皇上和先二皇子这一对父子都不将璎华公主放在心上,便也疏于照料,任凭她在先皇后宫中留下的一个忠心耿耿的女史的照料下,磕磕绊绊的长到了十岁。二皇子等不及了,从平安州打过来,造反了,却失败了,最后身亡了,被追封了个义忠亲王的谥号,阖家都被圈禁在了皇陵里。宫中的璎华公主也跟着遭殃,作为一个连二哥的面儿都没怎么见过的倒霉妹妹,被先皇给迁怒,几乎送进了冷宫。好在有忠仆拼死上奏,先皇才总算考虑到这个是自己女儿,饶了她一命,只让在佛堂念经,算是替她那个几乎没见过面的兄长赎罪。
从那以后,璎华公主就消失在了众人的视线里,犹如宫中大佛堂里带发修行的女尼一般。后来先皇龙体不适,病得最重的时候几乎驾崩了,却无人继位,这时候才想起了原先那个自己一手带大的二儿子的好处,只是义忠亲王早已化成白骨,他又没有嫡子,只一个庶子还活着,被圈禁在皇陵里,也不可能突然放出来让他继位。别无选择之下,只有择了当年看上去最老实最没用的四皇子登基,成了当今。
当今登基以后,按照规矩,将姐妹们都加封成了长公主,唯有到了璎华公主的时候没人能拿主意到底要不要晋封她。毕竟先义忠亲王是真的造了反的,作为同胞妹妹,又几乎被关在佛堂里,也没人注意她。要不是内务府还有记录在,怕是都没人能想起来太上皇还有这么一个女儿。
最后折腾了一阵子,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反正就是不了了之了。璎华公主仍然呆在大佛堂里,一年到头不见一面,也没有被加封为长公主,可是到底她的存在还是被人想起来了。这一回,萧淑妃为了让自己的女儿不被牵连,便想起了这一位来了。
皇上听了爱妃的婉转述求,觉得十分可行。璎华养在后宫也是浪费米粮,不如嫁出去和亲。反正也是个不受重视的,便是太上皇都从来不提这个女儿,他和璎华又不是同母,璎华出生的时候他都出宫建府去了,可以说两人竟是从来没见过面儿的。这样一个妹妹,牺牲了毫无压力,皇上被萧淑妃捧得心花怒放之时,便随意下了口谕,让璎华公主准备和亲海疆。
后来宁珊领旨出京,增援海疆,两皇为了让他卖力,随口说了一句,如果他能得胜而归,那么准备和亲的公主就嫁给他。只是那时候谁都没这话放在心上,几乎人人都觉得宁珊必败,就连宁珊自己都没有十足把握,何况他对公主什么的也没有兴趣,便给抛在脑后了。
可现在,宁珊真的大胜而归了,金口玉言许下要赏一个公主给他也被人在朝上提起,正是那无事尚且要生非的贾赦。
自从知道海疆大捷,贾赦就不药而愈了,第二天就嘚嘚瑟瑟的跑来上朝,就为了听别人是怎么夸他大儿子。一直谈到两皇对于赏赐的不和谐,贾赦才小心翼翼的插嘴问,当初说只要打赢了茜香国,就嫁一个公主给宁珊的话还作不作数?被他一提醒,大家也都想起这一茬儿来,于是对于宁珊的封赏暂时放在一边,朝上朝下都开始争论起要嫁哪个公主给宁珊来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