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一道是所有参加平乱和抵抗唐军侵略的奴隶兵都恢复自由民身份,有显著军功的奴隶由各军将领论功向王庭请赏。因为奴隶士兵对吴国和平做出巨大贡献,吴国自此之后,取消奴隶买卖市场,也取消了追究烙印逃奴的法规。
  奴隶买卖取消后,劳动力交易改成雇佣方式。
  第二道是取消封主封邑上的私兵,封主的安全不用他们自己来保障,以后会由王庭来负责治安和安全。
  西侯认为,吴国大乱的源头,就是姜大夫私养了8千私兵,有了底气才帮着漪姬篡位成功。他这道诏书声称要掐了封主拥兵作乱的可能。
  第三道是推恩令,封主百年后可以将封地平分给自己的嫡子,当然,要分点给庶子也可以,只是庶子所得不能超过嫡子。
  第四道是以后封赏功臣不会赏赐封邑,只会用钱财和升爵位来做奖赏,爵位可以由嫡长子继承,只是得降级继承。爵位只代表身份,不掌实权,但可议政。
  西侯的四道诏书一出,贵族们议论纷纷,有三分之一人表示赞同,这些人中大部分是蔚山贵族,有三分之一的人茫然或者中立,有三分之一的贵族有不满。
  第一道关于奴隶的诏书,没有要他们废除封地上现有奴隶的身份,这对他们现有利益触动不大,贵族们对此没有激励反对情绪。
  第三道推恩令得到封主们赞同,儿子一多,总要有喜爱和不喜欢的,按照推恩令,自己喜欢的儿子哪怕不是嫡长子,分财产时可以光明正大的得到一份。
  第四道将赏赐封邑变更为钱财和爵位,贵族们认为物质上差不多,再说最应该厚赏的郑钰铭和楚朝辉,跟着两人建功立业的蔚山贵族都没有出声反对,大部分功臣自己没有异议,王都小部分有功贵族自然不能出头反对。
  只有第二道,有封地的贵族,对不能养私兵这条诏书有点不满。
  不过面对眼前的几万大军,不满的贵族都选择了沉默。楚朝辉是这支军队的实际掌管人,而西侯的坚定支持者就是这位军权人物。两次内乱让吴国贵族们变得胆小,他们再没公开反对的底气。
  西侯最后一道诏书是责令郑钰铭对王庭上下和有军功的将领士兵评功论赏。郑钰铭执行最后一道诏书执行得最干脆也最大方,奖赏名单一出,王庭上下的贵族全喜笑颜开。
  第113章
  从夏朝开始,就置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大秦建国后,沿用也是这样的封爵制。爵位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这样形成各种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诸侯国内又置侯、伯、大夫、士等爵位,侯、伯、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这种封爵制久而久之,出现了尾大不掉的后果。聪明的诸侯君主意识到这种制度会让他们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就如秦天子失去对诸侯国的控制一样。
  不想自己落到跟秦天子一样的地步,八年之前,赵国国君率先在国内进行了制度改革,将封主的封邑改成食邑,封主们封地上的农民为他们劳动交租,但不能在那里实施行政权,赵王将行政权收归回了中央。
  吴国紧邻赵国,吴王也曾想像赵国那样进行制度改革,不过被漪姬劝住,漪姬正要靠姜大夫的封邑发展自己的实力,哪肯吴王大刀阔斧对封主们进行改革。漪姬劝谏的理由是,赵国先尝试变革还不知后果好坏,吴国完全可以等看到赵国改革后的变化再做决定。
  被漪姬一劝,吴王的改革计划便拖延下来。赵国改革爵位制度后,国力一天天强盛,吴王却因为身体缘故,再无精力对吴国现状大刀阔斧。
  有赵国改革成功列子在前,燕、楚、齐、鲁等国国君已经陆续进行了或者准备进行爵位改革。
  西侯取消赏赐封邑和取消封地私兵,走的不过是赵王先走过的路,吴国国内的大世家已经在动乱中少掉一半,再加楚朝辉对全军的实际控制,西侯改革遇到的阻力比赵王当初变封邑为食邑还要小。
  对贵族们改革的恶人由西侯做了,郑钰铭就得出面做好人来稳住人心。受取消封邑的改革制度伤害最大的,在吴国贵族眼里,其实是郑钰铭和楚朝辉两人。
  郑楚两人的功劳,按照常规,楚朝辉最起码可以得到大夫级别的封地,郑钰铭这样的公子身份,侯爵级别的封地是逃不了的。现在郑楚两人不出声反对,众人就看郑钰铭如何奖赏有功之臣,郑钰铭的奖赏如果不到位,两人就会失去很多贵族的支持。
  郑钰铭首先向西侯提议,骠骑大将军和东、南司马的爵位都提升一级,骠骑大将军由原来的伯爵晋升到侯爵,东南两位司马由士提升为伯,蔚山有功的贵族只在蔚山地区有地方爵位,在王都没有王庭爵位,这次被郑钰铭提议封分了大小不等的爵位。魏慎和魏仁两人被提议封分的爵位最高,为伯,魏慈为大夫,郭泗、陈蒙、余奎为士。最先投奔蔚山的封主们也在原有爵位上晋升一级,同时被提议封大夫的还有西侯封地的文宰。
  郑钰铭提议的封爵贵族名单在人们的预料之中,只有周成和卫青、曾游三人封士的提议,引起贵族们的侧目,卫青还好,是郑钰铭和楚朝辉收养的平民,周成和曾游就是奴隶身份了(曾游的实际是山匪,为掩盖山匪身份,只能对外宣称是买来的奴隶)。贵族虽然议论纷纷,却没有谁出面谏言,盖因这三人功劳很大,如果他们是贵族,完全可以受封至大夫爵位。
  除了荣誉上的奖赏,接下来就是物质上的奖励。为了补偿功臣不能得到封地,郑钰铭用大量黄金和珠宝玉器做赏赐,甚至从别墅拿出一套十二只水晶酒杯做赏赐品。
  别墅中的这套水晶杯是无铅水晶高脚酒杯,花了郑钰铭姐姐一千多人民币从淘宝购得,外表非常美丽,在阳光下,会将阳光折射成七彩彩虹,杯子会像钻石般通透发亮。
  这套杯子如果放到大秦市场上出售,定出的价格,除了国君级别的诸侯能问津,大贵族们都不可能买得起这套杯子中的一个。郑钰铭没有将这套杯子去变现,最主要是买家太难寻找,如果贱卖,会让山谷生产的玻璃品跟着掉价,这不是郑钰铭希望看到的。所以别墅厨房的现代化精美餐具很多,郑钰铭和楚朝辉情愿将它们打包收到储藏室发霉,也不想让这些精品流到奢侈品市场上冲击玻璃厂和瓷器厂产品的价格。
  虽然不能用这些精品套现,却可用这些美丽到极致的物品收买人心。
  十二只杯子被分赏给对平乱最有功劳的十二位功臣,每一只杯子用丝绸包裹,放在精致的香木盒中。
  得到杯子做奖赏的贵族,看到杯子后心满意足了,这样美丽的杯子绝对可以换几座城池。每一个贵族都在心中暗下决心,要将杯子作为家族珍宝流传下去。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