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216【马博士永远是马博士】(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快说,再难听都可以。”申勇毅道。
  “那我就说了啊。”
  “年轻人怎么那么磨叽。”
  宋维扬非常含蓄道:“我觉得吧,中国的mba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座的各位都是管理学领域的翘楚,mba这玩意儿,你们真的整明白了吗?”
  这句话可以如此理解:我不是在打击谁,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1986年,有38名中国学生在纽约大学获得mba学位,被誉为“中国经济管理黄埔一期”。这批人现在杳无音信,要么选择出国发展,要么变成国企老油子,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mba的生存土壤。
  在2000年以前,中国的mba教育都处于试验探索阶段,一群稀里糊涂的教授,教出一群稀里糊涂的学生。当然也并非全无用处,但那些课程内容,只适合企业中层管理者,在公司高管那里派不上多大用场——该懂的人家高管都懂,不该懂的让中层管理者搞定即可。
  复旦第一届mba毕业生马建平,此时在盛海市商业投资公司做总经理,这两年混得风生水起。但几年后他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赚钱靠的是市场机遇和政治头脑,跟他所学的mba课程没啥关系,他的投机生意赚翻了,真正参与管理的公司却连年亏损。他甚至说:“如果未来数年内,中国mba教育没有实质性飞跃的话,那么mba可能就会变成电大、业大、函大一类的存在。”
  这话是在1999年说的,在马建平看来,当时中国的mba跟函授班没啥区别,就是镀金拿学历的,根本学不到什么有用知识。
  宋维扬已经说得很含蓄了,但还是让教授们听着不舒服,因为被戳中了痛脚。
  管理协会的会长鲁育平似乎想在教授面前表现一番,学生嘛,都这样。他忿然道:“你说老师们没把mba整明白,你就明白了?”
  “你行你上?”宋维扬笑问。
  “啊?”鲁育平没听懂。
  宋维扬用刀叉指着盘子里的牛排说:“我吃这块牛排,感觉烹饪手法有问题,火候不对。然后找来厨师,说你煎得太老了。厨师非常不高兴,对我说,你嫌我煎得太老,那你就能把牛排煎好吗?同样的道理,我不是教授,我为什么一定要懂mba?”
  “你这是在转换话题,”鲁育平说,“你不懂mba,就没资格评价中国的mba教育!”
  “你高兴就好。”宋维扬不想纠缠。
  张洪波突然叹气道:“马博士说得对……”
  “我姓宋。”宋维扬连忙打断。
  “呃,宋同学说得对,”张洪波道,“我们这些人,要么是去国外交流了一年半载,要么是在国内研究了几本专业书,确实没有把mba搞明白,而且理论和实践是完全脱节的。这样教学生,实在有些误人子弟。”
  “那倒不至于,”宋维扬说,“国内第一批mba,现在基本都走上了领导岗位,平均年薪好几万,远远高于同时代的从业者。”
  鲁育平连忙说:“这就对嘛,这证明中国的mba教育卓有成效。”
  宋维扬道:“但问题也多。第一,他们大部分都进了外企,少部分进了私企,国企根本不要……”
  “那是国企领导鼠目寸光,不识人才。”鲁育平说。
  “我同意,但同样也证明,中国的mba教育,没有在国企当中得到检验,”宋维扬笑道,“第二,这些人虽然年薪好几万,但他们只有在中层管理职位能够发挥所学,而能够爬到高位的,mba课程根本用不上。喜丰公司去年就招了一个mba毕业生,我专门考察过,那人所学的东西,只能够胜任部门经理。更可笑的是,他没有做高管的经验,偏偏自视甚高,张口就要5万年薪。他做了半年部门副总,工作非常优秀,公司本来想把他扶正,一步步培养起来。人家却觉得受了委屈,自己辞职不干,说什么工资低了,职位也低了,还不如去外企工作。”
  鲁育平道:“这属于个人问题,自视过高。”
  宋维扬道:“我想说的是,中国现阶段的mba教育,只能培养合格的中层管理人员,对更高一级的没有什么帮助。确切的说,是培养目标不明确,mba课程与普通管理类硕士课程差别不大。既然这样,我作为公司老板,为什么不招普通管理类硕士,而非要去招mba毕业生?工资便宜还更好用。”
  教授们顿时默然,这才是关键啊!
  mba和普通管理类硕士没啥区别,这等于宣告mba教育的失败。而mba毕业生现在普遍能拿到几万年薪,都是外企哄抬的结果,国企和私企根本不愿聘用——聘回来当大爷啊?
  申勇毅说道:“宋老板,你是成功企业家。教育部打算明年施行mba全国联考,还要学校招收国企在职管理人员。站在企业家的角度,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宋维扬也懒得装糊涂了:“第一,加强师资力量,施行‘引进来,走出去’战略。这得教育部和各大高校联合执行,引进来国外优秀人才担任教授,再派出青年教师去国外攻读更高一级的学位,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只有一流的mba师资力量,才能办成一流的mba教育。第二,明晰教育目的,不能把mba和普通管理硕士混为一谈,可以设立emba和普通mba课程。第三,要联系实际啊,我看过国内的mba教材,那不是培养管理人才的,那是培养管理学研究类人才,太过学术派、学院派了。第四,教材很有问题,大部分是英文版的,各种商业案例也是国外的。国外的不一定正确,因为环境不同,放到国内就变味了。这样教出来的学生,纸上谈兵头头是道,真让他做事儿直接抓瞎。第五……”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