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史志有载,遗迹有存(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王景奇站在桥上,环顾四周,南天底下沧山浪山,依稀可见,两条百米宽的河流并驾齐驱而来,在桥下融为一体,悠悠向北,汇入千里沅江水。他仿佛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吞天吐地之气。
  他们来到屈原庙。
  英俊青年介绍:
  “屈原庙修建在唐朝以前,庙内立有屈原诗碑,为唐朝崔礼山撰写。”
  他们转个弯,走进了沧溪寺。
  英俊青年介绍:
  “沧溪寺建于东晋,三进大寺,藏有屈原庙移过来的唐人诗碑,后进有琴台,屋顶有龙凤宝葫芦等装饰,有戏台和舍利塔。民国年间,改寺为庙,后为乡公所占用,还办过国民小学。一尊沧浪娘娘塑像,据传为女媭,被移到天乙宫。去年恢复原貌。”
  这时,英俊青年十分客气地对两位游客说:
  “游览行程已经过半,我提议就在这沧溪寺稍事休息,再行参观。二位看怎么样?”
  王景奇说:
  “不用休息。接着参观的好。因为还有人等着我们,不能耽误了别人的时间。”
  英俊青年说:
  “那好吧!游客是我们的上帝。那我就按二位贵客的安排,继续往下参观。”
  他们来到了天乙宫。
  英俊青年介绍:
  “这是古代三苗遗民为成汤天乙而修造的功德祠。后来楚人来屈地中心后,于战国末年在天乙宫内加修一进楚王殿,供奉有楚王和屈原祖先1 7位屈家名人像,屈原自沉汩罗江后,屈家后人将屈原像也供此殿,共1 8位。”
  接下来参观屈原巷,又称三闾巷。
  英俊青年介绍:
  “三闾巷是屈原的降生地。他的祖先被封为‘莫敖’,率军赴湘沅辰阳邑屯田积粮,其领万余人在沧港安营扎寨。于是屈氏在此繁衍生息,后人又称此地为屈家巷。屈原逝世后,改称屈原巷。”
  他们踏着青石板铺成的小街,走出屈原巷,来到了清斯亭。
  英俊青年介绍:
  “这座清斯亭位于屈原巷旁边的沧浪水出口处,传说屈原小时候常在这里游泳玩耍、清洗东西。因屈原遭贬后住在老家沧港时,曾逆沧水而上,发现此水源于沧山的清斯湖,故名清斯亭。”
  王景奇随沧浪水的流向举目望去,波浪滔滔,前浪推后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涌入碧波万倾的沅江水,顺势东去,大有一发而不可抗拒之势。他的目光停留在远方,心里如江水一般起伏。
  王萍问:
  “爸爸您在想什么呢?”
  王景奇说:
  “爸爸在想历史伟人与历史潮流的关系。”
  英俊青年问:
  “那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您能给我们讲讲吗?”
  王景奇说: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