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2 / 3)
“把伤口位置放大!”
“好的!”
“描述数据!”
“好的!死者颈项部中段皮肤可见深浅两条索沟(勒痕),螺旋状勒纹。其中,浅状索沟宽0.5厘米,深0.3厘米,倾斜向上,与水平方向呈31°夹角,索沟及索沟两侧皮肤可见皮内出血;深状索沟,宽0.5厘米,深0.6厘米,也是倾斜向上,与水平方向呈47°夹角,该索沟两侧皮肤未见明显皮内出血。”
展峰轻抚着略有些刮手的胡楂,“螺旋状勒纹,宽0.5厘米,与市面上常见的钢丝绳规格相符;索沟无闭合口,凶手在作案时,并没有打结,全凭蛮力把人勒死,说明是男性作案,体力劳动者;颈部有两条索沟,第二条索沟的两侧没有发现皮下出血,说明此时血液循环已停止,也就是说,凶手第一次就把人勒死了,而第二次完全是一个加固行为;两条索沟交叉,呈锐角形,如果我猜得没错的话,凶手用的是死人背!”
展峰说话期间,波波不停地将语音转化成文字,并记录在虚拟解剖报告上。当他说出“死人背”时,波波停顿了一下,它问:“展队,死人背如何标注?”
“二战时,美国特战队员配备了一种杀人工具,叫绞颈丝,它的构造有些像现在的钢卷尺,不过要小很多。绞颈丝外侧设计有一个拉环,拉环内部卷有一根细长的钛合金丝。作战时,特战队员会悄悄地走到敌人身后,快速勒住对方脖子,在敌人即将失去反抗能力时,偷袭者迅速背过身去,双手拉紧绞颈丝,将敌人背起,致其窒息死亡。民间把这种杀人方法叫死人背,因为手法太残忍,绞颈丝现在已不允许在战场上使用了。”
波波:“了解,已经记录完毕。”
展峰:“加固行为,反映出了凶手的作案动机就是害命!波波!”
“在!”
“测量两条索沟的长度以及水平角度。”
“好的!”
展峰注视着那具虚拟尸体,想着那曾经也是一条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他按了按隆起的眉心,控制住有些浮动的情绪——
凶手、受害者、悬案……他到底还是回到了这个战场,那就只能继续这样不停歇地战斗下去了。
他迅速把思维导回案件本身。对波波下这样一条指令,其实是为了计算凶手的大致身高。
这在外行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其实原理很简单:凶手从背后偷袭时,他与死者都处于水平站立状态,所以只要测量出一道勒痕的长度以及水平夹角,就可以画一个直角三角形。
在勒人时,凶手通常紧贴死者,直角三角形,已知一个斜边和一个夹角,便可轻易算出底边长度,该长度可反映出“最小勒人位移”。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身高的成年人,臂长均有一个平均值,如果把“臂长值”代入公式反推,就能大致分析出凶手的身高范围及年龄段。
依据这个方法,波波很快计算出了答案,经过展峰的速算,结果呼之欲出:“25岁~30岁之间,身高一米八左右。”
展峰沉吟道:“索沟两侧存在少量抓痕,说明王沐被杀时曾试图挣扎。只是由于双方力量悬殊较大,她失去了反抗能力。”
“甲垢里,只含有死者本人的皮肤样本。我怀疑他作案时戴着手套。手套种类很多,要是纤维面料,定会留下纤维物证。但除此之外,还有乳胶手套与皮手套。前者容易被钢丝划破,后者可能性较大。案件发生在夏季,气温较高,他戴着一件反季节装备,说明在犯罪预备阶段,就有了周密的计划。”
展峰已然得到结论:“凶手具有很强的作案能力及反侦查能力,符合前科人员特征。”
王沐的“尸体”就此分析完毕。展峰又将另外两具“尸体”调出,依次开始了第二轮和第三轮的虚拟解剖。
三小时后,展峰关闭系统,又启动了文检检验设备。三起现场出现的数字“0617”,就是他接下来分析的重点。
他拿出电子笔,依照笔迹检验的步骤,在平板电脑上分别写出了“线条”“结构”“字阵”“章法”四个标题。
线条,是构成文字的最基本单位,在汉字书写中被称为笔画,在字母文字中则是曲线线段,它是组成数字和抽象符号的基本元素。人在频繁的书写练习中,会形成独具特点的笔画线条。这种个性化触觉一旦形成,就很难轻易改变。
结构,是字体在书写过程中的布置安排。如字的大小、长短、正斜、曲直等。
字阵,简单来说,就是字的排列和布阵。如正常篇幅书写多从左至右;而毛笔字,则从右至左,自上而下。
章法,则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是由线条组成字体,字体布成字阵,字阵排成篇幅,再从篇幅中看出笔迹规律的一个过程。也就是传统意义上说的积画成字,积字成行,积行成幅。
理论其实不难懂,可要想把笔迹痕迹分析得精准到位,个人经验要占据相当大的主导地位。 ↑返回顶部↑
“好的!”
“描述数据!”
“好的!死者颈项部中段皮肤可见深浅两条索沟(勒痕),螺旋状勒纹。其中,浅状索沟宽0.5厘米,深0.3厘米,倾斜向上,与水平方向呈31°夹角,索沟及索沟两侧皮肤可见皮内出血;深状索沟,宽0.5厘米,深0.6厘米,也是倾斜向上,与水平方向呈47°夹角,该索沟两侧皮肤未见明显皮内出血。”
展峰轻抚着略有些刮手的胡楂,“螺旋状勒纹,宽0.5厘米,与市面上常见的钢丝绳规格相符;索沟无闭合口,凶手在作案时,并没有打结,全凭蛮力把人勒死,说明是男性作案,体力劳动者;颈部有两条索沟,第二条索沟的两侧没有发现皮下出血,说明此时血液循环已停止,也就是说,凶手第一次就把人勒死了,而第二次完全是一个加固行为;两条索沟交叉,呈锐角形,如果我猜得没错的话,凶手用的是死人背!”
展峰说话期间,波波不停地将语音转化成文字,并记录在虚拟解剖报告上。当他说出“死人背”时,波波停顿了一下,它问:“展队,死人背如何标注?”
“二战时,美国特战队员配备了一种杀人工具,叫绞颈丝,它的构造有些像现在的钢卷尺,不过要小很多。绞颈丝外侧设计有一个拉环,拉环内部卷有一根细长的钛合金丝。作战时,特战队员会悄悄地走到敌人身后,快速勒住对方脖子,在敌人即将失去反抗能力时,偷袭者迅速背过身去,双手拉紧绞颈丝,将敌人背起,致其窒息死亡。民间把这种杀人方法叫死人背,因为手法太残忍,绞颈丝现在已不允许在战场上使用了。”
波波:“了解,已经记录完毕。”
展峰:“加固行为,反映出了凶手的作案动机就是害命!波波!”
“在!”
“测量两条索沟的长度以及水平角度。”
“好的!”
展峰注视着那具虚拟尸体,想着那曾经也是一条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他按了按隆起的眉心,控制住有些浮动的情绪——
凶手、受害者、悬案……他到底还是回到了这个战场,那就只能继续这样不停歇地战斗下去了。
他迅速把思维导回案件本身。对波波下这样一条指令,其实是为了计算凶手的大致身高。
这在外行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其实原理很简单:凶手从背后偷袭时,他与死者都处于水平站立状态,所以只要测量出一道勒痕的长度以及水平夹角,就可以画一个直角三角形。
在勒人时,凶手通常紧贴死者,直角三角形,已知一个斜边和一个夹角,便可轻易算出底边长度,该长度可反映出“最小勒人位移”。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身高的成年人,臂长均有一个平均值,如果把“臂长值”代入公式反推,就能大致分析出凶手的身高范围及年龄段。
依据这个方法,波波很快计算出了答案,经过展峰的速算,结果呼之欲出:“25岁~30岁之间,身高一米八左右。”
展峰沉吟道:“索沟两侧存在少量抓痕,说明王沐被杀时曾试图挣扎。只是由于双方力量悬殊较大,她失去了反抗能力。”
“甲垢里,只含有死者本人的皮肤样本。我怀疑他作案时戴着手套。手套种类很多,要是纤维面料,定会留下纤维物证。但除此之外,还有乳胶手套与皮手套。前者容易被钢丝划破,后者可能性较大。案件发生在夏季,气温较高,他戴着一件反季节装备,说明在犯罪预备阶段,就有了周密的计划。”
展峰已然得到结论:“凶手具有很强的作案能力及反侦查能力,符合前科人员特征。”
王沐的“尸体”就此分析完毕。展峰又将另外两具“尸体”调出,依次开始了第二轮和第三轮的虚拟解剖。
三小时后,展峰关闭系统,又启动了文检检验设备。三起现场出现的数字“0617”,就是他接下来分析的重点。
他拿出电子笔,依照笔迹检验的步骤,在平板电脑上分别写出了“线条”“结构”“字阵”“章法”四个标题。
线条,是构成文字的最基本单位,在汉字书写中被称为笔画,在字母文字中则是曲线线段,它是组成数字和抽象符号的基本元素。人在频繁的书写练习中,会形成独具特点的笔画线条。这种个性化触觉一旦形成,就很难轻易改变。
结构,是字体在书写过程中的布置安排。如字的大小、长短、正斜、曲直等。
字阵,简单来说,就是字的排列和布阵。如正常篇幅书写多从左至右;而毛笔字,则从右至左,自上而下。
章法,则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是由线条组成字体,字体布成字阵,字阵排成篇幅,再从篇幅中看出笔迹规律的一个过程。也就是传统意义上说的积画成字,积字成行,积行成幅。
理论其实不难懂,可要想把笔迹痕迹分析得精准到位,个人经验要占据相当大的主导地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