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国公主[GL]_分卷阅读_256(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母亲失笑:“他亦是京兆韦氏,科举出身,一个通事舍人罢了,有什么担不担得起的?”便命崔明德书写任命,又依次任了些副佐之官,自早晨忙至午后,此刻已觉疲累,展臂欠伸,我忙便告退,崔明德写完她所领受之旨,亦起身告退,唯婉儿因又被叫去书写内侍的任命,还留在其间。
  我与崔明德自御前退出,到门口对视一眼,一前一后地走到僻静处,我先道:“我已想好,诗会要常办,一两个月间无论如何也要办一次,也不仅限于士子,大臣命妇,乃至宫中执事,亦可参与,我还想邀御前亲近的几位,一道结个诗社,有事无事,稍聚一聚,互通些有无,遇见些小事,亦可相互帮助,你以为呢?”
  崔明德挑眉道:“初时是诗社,其后是什么?”
  我本没想瞒她,痛快道:“其后便是我曾与你们说的那个社党——我想一下提出,奇奇怪怪的,且大伙彼此也没亲近到那地步,总要慢慢地熟了,知道彼此性情心志,且也有共通之处,才好真正结社。这社党之立,倒也不单是我和你们说的那些事,宫中多孤寡,纵是高品职司,丧葬祭祀,亦全赖殿中,观从前那些尚宫,殁身不过数年,便碑石零落,供奉不济,倘若我们这相起一社,互为送终,后继之人亦代代为前辈奉香火,也算是一件功德。”
  我以前是不信这些功德、鬼神之说的,可我自己便是穿越而来,对这些未知之事难免怀着几分敬畏,尤其近来常听阿欢说佛经,多少有了些顾忌——当然,最主要还是时人对此实在是看重,社党若能解决香火血嗣的问题,也可以拉拢更多的人。
  崔明德深深将我看了一眼,淡淡道:“你已决意要将此身托付在此处,次后无根无继,香火断绝,也毫不在意?”
  我笑:“你们要问我多少遍呢?这事我真不大在意,不提这些所谓香火能续几世,就算能续千年、万年,我人都不在了,要这些虚名做什么?不若生前痛痛快快做自己想做的事,强如死后香火万代呢——你们不也是这么想的么?”
  崔明德扯着嘴角笑了笑:“我们毕竟是无法可选,你不一样。”不等我张口,已抢先道:“诗社的事,二娘既已想好,就快着紧去做罢。这两边…才刚开始呢。”
  作者有话要说:
  第375章 心魔(二十七)
  她在绮云殿住了三个月, 又挪回了亿岁殿。婉儿有些失落,却又似松了口气。近来事务益繁, 那九位大臣虽罢了相, 其中八位还出了神都, 然而朝中关于他们的消息却从未间断。
  而梁王在都中也不安分,来俊臣继续罗织着罪名, 将一拨又一拨的士族大臣牵扯进去,武懿宗偏偏又来凑热闹——此人前些年因愚钝屡失圣意,自左监门将军的职位上被免下来,如今赋闲在家,干起了希旨告密的勾当,四处派家奴出门打听大臣阴私、捏造罪证,所成冤案之多, 不亚于来俊臣——这两人的拷问之所设在丽景门旁,大臣入狱者十有九成九不得还家,因此此门竟得了别号“例竟门”。
  婉儿知道她是故意放任局面至此的。周王旦年岁已长, 她不得不让他出阁、婚娶,而数年冤狱平息, 诸亲李氏的大臣缓过了气,在朝中的势力又慢慢大了起来,反观诸武, 武承嗣修书修得不功不过,武懿宗被褫夺兵权,武攸暨不堪任事, 武延基等几个年轻子弟才入军学便被逐退…她倒是有招贤任才的雅量,可这雅量是建立在她自己的安稳之上的,这两者只能取一时,雅量便可在顷刻之间消失不见,从始至终,她所最看重的,终究是她自己。
  也正因如此,她明明已废除了诸职司值夜的定规,到头来却又宿在了绮云殿。
  婉儿不知自己该高兴还是悲伤。说她不看重自己罢,明明已做了那样的姿态,却又出尔反尔、眷恋流连,言语行止,亦渐渐地温柔起来,不再似从前那般居高临下,说她看重自己罢……婉儿想起徐长生之流在背后的议论,便忍不住扯扯嘴角,发出一阵苦笑,笑意未褪,便听见母亲的声音悠悠扬起:“在笑什么?”
  婉儿一惊,踏进室内,看见母亲立在书斋中,仰着头、眯着眼去望案上的字帖,那是她所临的《快雪时晴帖》,彼时正是中秋过后,那一晚婉儿在她怀里哭了很久,还破天荒地与她同了榻,次日两人都睡到午后才起,起身时院中秋高气爽、日光普明,她心情大好,挥毫临了这幅书札,赐予了婉儿。
  婉儿有些心虚地走近母亲,手压在案上,不动声色地遮住那字帖,赔笑道:“阿娘想见我,派人传句话就是,天这么冷,怎么还亲自过来?”
  母亲收回目光,坐在椅中,淡淡道:“你现下可是紧要人物,内廷外朝,不可稍缺,我怎敢随意派人搅扰你?横竖我这老妇镇日无事,饭后闲步,过来看看你罢。”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