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章 沈阳光复(2 / 3)
接下去的日子里,他都在考虑该如何写一封得体的书信给自己的梦中情种,但直到下船。他始终只写了一句:“见字如晤”。
这种惆怅一直冲淡了王勤才对获胜的喜悦,反倒显得他格外老成。
徐梁对于王勤才这个人倒是有些印象,当初在帝国军校,是表现非常不错。
而纵观辽东之战,此人的表现。
——此人用兵好奇而敢于行险。不是大帅之才。不过下手果决,没有丝毫拖泥带水,又能从大局出发正确判断局势,做出最有利的选择,这是名将才有的特质。
徐梁心中暗暗评价王勤才。想到此人不过二十,更是欣喜。
年轻就意味着可塑性更强,如果能够在让他在战争沉淀下来,能够真正明白“以正合,以奇胜”的精髓,那真是前途不可限量。
“尽快安排他入见吧。”徐梁对柳如是道。
柳如是早就将徐梁近期的行程表放在了脑子里,道:“陛下,最快也只能在十六日之后了。”
从腊月二十到正月十六已经成为了明廷法定春节假期,各部寺局署除了安排人当班之外,全都放假。这种丧心病狂的假期让徐梁不怎么愉快,好像突然之间就没事做了一样。不过这也是张弛之道,若是一味紧绷,整个官僚体系恐怕都会崩溃。
舍人科的年轻人也因此真正敬爱起了他们的“印君”,因为柳如是宣布舍人科不用轮值,这段时间的值班都由她一个人顶了。
“他一到北京就让他来见我,权当朋友走动。”徐梁说完,又道:“今天内阁是袁先生值班?”
“正是。”
“送两盒白糖去。以后年节之前都给京官发送年货,各地州县也增加一项支出。”徐梁道。
柳如是略一迟疑道:“陛下如此一来,不会太铺张了吧?”
“我治官吏之严苛,恐怕不逊于太祖时候。要想马儿跑,就要给马儿多吃精料。国家有钱之后,官员的待遇要渐渐向两宋看齐。”徐梁道。
柳如是心中也是高兴,福身谢了皇帝。
徐梁跟柳如是说完话,又道:“现在还有一桩事体,我十分挂心。”
“不知可有臣能为陛下分忧的?”
“人口。”徐梁道:“这次各布政司报上来的人口,全部加起来只有一万万五千万,也就是一亿五千万人。”
“恭喜陛下,这恐怕是汉唐盛世都不曾有过的治政吧?”柳如是一脸惊喜,其实她早就看过这封题本了。
徐梁没有丝毫喜悦:“我才秉政几年?少学那些没用。”他道:“让人担忧的是,成年男女所占比重最大,青年最少。”
“这有何不好么?”柳如是疑惑道。
“如果将人口分布列成一张图,十六岁成丁,五十岁以上为老年,则为老中青三段。”徐梁随手画了三个图:“看,如果十六岁以下的人口最多,则未来十年内,人体总数就会上升。反之,老年人口最多,则未来人口就要下降。”
柳如是想了想,的确是这个道理,不由点头。
“现在我朝成年男女人口最多,显然是因为战乱和天灾导致老年、幼年这类的薄弱人口受到了打击。未来很可能出现老年人口增多,全国人口下降的可能性。”
柳如是想了想道:“陛下,为何不会出现少年增多的可能呢?百姓安居之后,必然是要结婚生子的。”
“我也希望如此,但如果没有外部的刺激,恐怕不会出现这种生育高峰。”徐梁皱眉道。
明人从未有过计划生育的想法,信奉的是多子多福养儿防老。如果只靠民间自觉,人口的确会随着环境安全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这个过程却需要十年,乃至数十年的积累。
“等假期结束之后,你部发文内阁,提请建立卫生总署。四月之后,天花药要分配到全国各个州县。只要登记在户的新生儿都免费提供接种。”徐梁道:“这事也叫喻将军知道,从杏林大学分些人手出去。” ↑返回顶部↑
这种惆怅一直冲淡了王勤才对获胜的喜悦,反倒显得他格外老成。
徐梁对于王勤才这个人倒是有些印象,当初在帝国军校,是表现非常不错。
而纵观辽东之战,此人的表现。
——此人用兵好奇而敢于行险。不是大帅之才。不过下手果决,没有丝毫拖泥带水,又能从大局出发正确判断局势,做出最有利的选择,这是名将才有的特质。
徐梁心中暗暗评价王勤才。想到此人不过二十,更是欣喜。
年轻就意味着可塑性更强,如果能够在让他在战争沉淀下来,能够真正明白“以正合,以奇胜”的精髓,那真是前途不可限量。
“尽快安排他入见吧。”徐梁对柳如是道。
柳如是早就将徐梁近期的行程表放在了脑子里,道:“陛下,最快也只能在十六日之后了。”
从腊月二十到正月十六已经成为了明廷法定春节假期,各部寺局署除了安排人当班之外,全都放假。这种丧心病狂的假期让徐梁不怎么愉快,好像突然之间就没事做了一样。不过这也是张弛之道,若是一味紧绷,整个官僚体系恐怕都会崩溃。
舍人科的年轻人也因此真正敬爱起了他们的“印君”,因为柳如是宣布舍人科不用轮值,这段时间的值班都由她一个人顶了。
“他一到北京就让他来见我,权当朋友走动。”徐梁说完,又道:“今天内阁是袁先生值班?”
“正是。”
“送两盒白糖去。以后年节之前都给京官发送年货,各地州县也增加一项支出。”徐梁道。
柳如是略一迟疑道:“陛下如此一来,不会太铺张了吧?”
“我治官吏之严苛,恐怕不逊于太祖时候。要想马儿跑,就要给马儿多吃精料。国家有钱之后,官员的待遇要渐渐向两宋看齐。”徐梁道。
柳如是心中也是高兴,福身谢了皇帝。
徐梁跟柳如是说完话,又道:“现在还有一桩事体,我十分挂心。”
“不知可有臣能为陛下分忧的?”
“人口。”徐梁道:“这次各布政司报上来的人口,全部加起来只有一万万五千万,也就是一亿五千万人。”
“恭喜陛下,这恐怕是汉唐盛世都不曾有过的治政吧?”柳如是一脸惊喜,其实她早就看过这封题本了。
徐梁没有丝毫喜悦:“我才秉政几年?少学那些没用。”他道:“让人担忧的是,成年男女所占比重最大,青年最少。”
“这有何不好么?”柳如是疑惑道。
“如果将人口分布列成一张图,十六岁成丁,五十岁以上为老年,则为老中青三段。”徐梁随手画了三个图:“看,如果十六岁以下的人口最多,则未来十年内,人体总数就会上升。反之,老年人口最多,则未来人口就要下降。”
柳如是想了想,的确是这个道理,不由点头。
“现在我朝成年男女人口最多,显然是因为战乱和天灾导致老年、幼年这类的薄弱人口受到了打击。未来很可能出现老年人口增多,全国人口下降的可能性。”
柳如是想了想道:“陛下,为何不会出现少年增多的可能呢?百姓安居之后,必然是要结婚生子的。”
“我也希望如此,但如果没有外部的刺激,恐怕不会出现这种生育高峰。”徐梁皱眉道。
明人从未有过计划生育的想法,信奉的是多子多福养儿防老。如果只靠民间自觉,人口的确会随着环境安全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这个过程却需要十年,乃至数十年的积累。
“等假期结束之后,你部发文内阁,提请建立卫生总署。四月之后,天花药要分配到全国各个州县。只要登记在户的新生儿都免费提供接种。”徐梁道:“这事也叫喻将军知道,从杏林大学分些人手出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