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5章 使节(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这点上,徐梁给出了数目限制,无论是道是佛或是耶教,各省、府、州县的总数就是那么多,具体名额只有内部协商了。
  这种明显崇道的行为,自然让和尚们不悦,但他们在教录司中只有一席,被道士压住也是理所当然的。而从全民信仰来说,道教有更广泛的民众基础,起码家家户户都要供灶王爷,还要担心灶王爷上天庭告小状——这都是道教体系的世界观。
  而且和尚们再不悦,也总比耶教强,他们在教录司连一席之地都没有。
  龙华明作为一个外来者,很能理解这种不平等的待遇。而且在与明国皇帝商谈之后,龙华明对传教有了更大的信心。
  皇帝明确支持他“弥补利玛窦的过失”,将耶教主神改为拉丁语音译,不再使用“上帝”这个容易引起误会的名词。
  ——中国人早在五千年前就拜上帝了,春秋时代就有了歌颂上帝的诗篇,那时候的欧洲还是一片蛮荒之地,而如今却有一帮欧洲人跑来教育中国人该如何侍奉上帝,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么?
  同样不能使用的称呼还有“造物”,因为这与华夏传统信仰抵触,耶教必须尊重本地信仰。
  中国信徒不能够祭祖祭孔的问题也得到了皇帝的支持。这点上让龙华明大为震惊,因为他以为中国人对祭祖祭孔的迷信是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的,没想到竟然获得了中国皇帝的支持。
  只是他不知道,一旦耶教严禁祭祖祭孔,不用明廷封杀,普通百姓就会自觉抵制。
  更何况皇帝尊重耶教的教义教规,并不代表放弃了华夏传统。所以凡是有条件而不祭祖宗者,当以不孝论,发配辽东、台湾。
  凡是不祭孔者……这个不用法律惩戒,光是儒生士大夫就能喷死他。
  在单纯地得到了好处之余,皇帝也与龙华明达成了互助条款:外国人出入境管理。
  凡是建兴四年以前到达中国的外国人。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必须申请大明签证。其中自然要提交各种身份证明,而这光靠市舶司和警察局很难辨别真伪。
  历史上有两个“闵明我”,正是西方传教士冒名顶替的结果。
  龙华明作为耶稣会教士。排斥其他修会是他的本能。如今正好借助外国人管理,将西班牙间谍挡在门外。道明会的“入侵”危机也能够顺利瓦解了。
  建兴四年以后,外国人都必须在大明的驻外使馆取得签证,方能在大明的领土、海外领地入境。唯一例外的就是意大利人和葡萄牙人,他们可以在澳门和台湾入境居留十天。十天内只要得到签证就能进入大明内地。如果签证被拒,则必须离开大明领土。
  为此,徐梁不得不提前考虑驻外使节的人选。
  按照之前大明的惯例来看,使节必须挑选学贯古今、言辞得体的人去,才能彰显我大明国威。
  但如今国际形势与之前大为不同,所挑选的必须是见过世面,而且胆大心细的人去,起码敢于面对泰西之地的野蛮人,此事中华故土自己培养的读书人就差了许多。
  而且中华故土的文人,大多有安土重迁的习惯,让他们离开肥沃的中华大地,肯定会非常不习惯。
  所以使节的选择,必须要综合切慎重考虑。
  这个消息被有意无意放出去试水之后,朝中百官视若危途,对他们来说,去朝鲜和琉球出使,就已经是受罪了。
  若是在海上在飘荡半年之上,然后让他们跟一群茹毛饮血,没接受过中华教化的满溢一起生活个十几年,简直比杀头都恐怖。
  甚至有人说,一旦被选中,索性犯点小罪,即便流放辽东也比去千万里之遥的葡萄牙要强。
  有人躲,自然就有人愿意去。
  在辽东改造的宋宜超的日子过得并不是很愉快,尽管他在改造的过程中,升值非常快。
  甚至还在辽东战场上为国家立下不小的功勋,如今已经成为军部的一员。
  但这种平凡的日子根本不是宋宜超想要的。
  可他再想去打仗,天下已经几乎平静了,而且像是他这种之前留下过案底,造过反的人,想要升迁并不是那么容易。
  如果没有皇帝的照拂,每一日考核,其政治审查就是非常难过的一关。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