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255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您就不知道了。”
  高绍祥身边那位,还真是好为人师,诲人不倦。
  “两浙路的米,如今都已经运到了扬州。如今从扬州到汴京,走那‘高速公路’也不过是几天的工夫。”
  “而且呀,走高速公路,那路税是包在过路费里的,根本不需要一次次地为税卡停下来。你说便宜不便宜?”
  高绍祥还能说什么,只能跟着说便宜呗。
  但他还有一重担心,于是继续“虚心”请教:“可是如果这扬州的米不断地运进汴京城来,越积越多,那岂不是汴京的粮价跌到最低,而扬州……两浙的粮价又要涨起来了?”
  “嗐!”
  那人根本不知道高绍祥出自太后的高家,将他当个小学徒似地教训:
  “这你就不懂了。”
  他伸手一指院落前面挂着的一块黑板:“今日成交的所有米价,在今天傍晚会整理出来,今晚就会送往扬州。不止是米,小麦、菜油、石炭、金银、绢帛……这些在界身巷里交易的商品,所有的价格,明天一早,扬州的商人就都知道了。”
  高绍祥一听见“石炭”两个字,心里就打个突——
  他这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再也不想碰石炭的生意了。
  “如今眼看着汴京城里的米价已经开始降,除了那些已经把货押上路的,谁还那么傻,硬着头皮往汴京冲啊!”
  原来如此——高绍祥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一旦汴京的米价高企,从外地运米进京就变得有利可图;然而一旦这里的米价回落,没有足够的利润支持,便不会有人再运米进京了。汴京的米价便不会进一步下跌。
  正是因为有了极通畅的运输道路和极快的消息渠道,才能令汴京的米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迅速恢复至原有的水准。
  对了,还有这“界身巷”。
  界身巷将所有的米商全都聚集到此地,让他们按照标准的条款公开交易,让所有人都能第一时间了解到米价的信息……
  以上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高绍祥回想自己过去做买卖的生涯,还真的从来没遇到过这种局面。
  看来,不止是高家,全京城的那些在家中囤米的大户,全都打错了算盘。
  除非今年是个灾年,多地欠收,否则这米价,是不可能大涨了。
  不止是稻米,连同小麦、菜油、石炭……全都一样。
  高绍祥在心里叹息着——
  但他同时又从心底冒出个古怪念头:既然京中的米价能够像这样自我调节,那又朝中何必单设一个市易司?
  *
  听说京中的米价应声回落,吕惠卿正在当面褒奖蔡京:“元长,做得好,做得太好了!”
  蔡京微眯起眼睛:他当然知道,最近这几日米价下跌,并不全是他铁腕治理市易司的结果。
  面对吕惠卿的称赞,蔡京理所当然地笑纳了。
  但是他又不得不提明远的功绩——这一次,吃独食是行不通的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