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134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翌日天晴,仍寒。
  兄弟二人未曾商量,却都穿了青色立领衣袍,外披鹤氅御寒。
  林氏与沈姨娘闲叙,正巧见到兄弟二人登车出去,恍惚以为是时日倒转,又回到了兄弟二人每日一早赶往徐府上学的日子,年岁相当,个头齐高。
  只是,昔日少年长成了青年,少了嬉闹,多了儒雅。
  林氏笑道:“少津的人生大事也该往前赶赶了,最好是把日子定在春日后,双喜临门。”
  又打趣道:“省得陆家姑娘费心思想各种由头,变着法子给少津送吃食。”少津刚回京的那几日,陆府的食盒当真是流水一般送过来。
  这么多年过去,沈姨娘不再似昔年那般小心翼翼,亦跟着趣道:“少津是该追一追他大哥的步子了,来年这个时候,小南小风都该满院子跑了。”
  谁曾想过两人年岁只差了不过七日。
  林氏和沈姨娘都开怀笑了。
  ……
  城东道上,寻常百姓的集市不比江南夜市千灯,却也算得上热闹,瓦市里铺子林立,道路两侧亦摆满了摊子,吆喝声迭起。
  车厢内,裴少淮问道:“仲涯以为,城内何处最适合打探消息?”
  少津想了想,应道:“若论熙攘往来,自然是在茶楼酒肆里,往来的人多,能打听到的也多些。”
  少津的话不假,南镇抚司的暗桩就常常设在这些地方。
  裴少淮未置可否,领着少津下了车,一同步入闹市中,闲逛的路线很是娴熟。他一路上到处问米价布价,也会适时让长帆掏钱买一些,意思意思。
  最后来到了柴市里,近来小雪不断,摆出来售卖的柴火皆有些潮湿。
  “老人家,你这柴火怎么卖?”裴少淮问道。
  那老农看裴少淮不似要买柴火的人,却仍仔细应了,末了又道:“今年愿意上山砍柴的人不多,柴火价高了一文,老爷府上若还未囤积冬日柴火,可得叫管家盯紧着些。”
  “我省得了,谢老人家。”
  “可不敢当老爷的一句谢。”
  随后,又见瓦市的角落里,有不少摊子在售卖熏羊肉,那些摊贩身材壮硕,一瞧便知不是大庆人。
  大抵是价格厚道,围着买肉的百姓不少。
  兄弟二人远远路过,少津本想提醒一声,却见大哥淡然处之,视之如未见。
  再次回到马车上,兄弟二人相对而坐,裴少淮才进入正题,开口解释道:“茶楼酒肆瓦舍里,确实能打听到不少消息,却多是高谈阔论、尔虞我诈,听到也未必是真。而集市里的米价布价柴价,多一文少一文,却是骗不得人的。”
  集市最易察觉多与缺。
  裴少淮举例道:“今年顺天府无旱灾水患,眼下刚过秋收,农户家中尚有存粮,理应是粮价最稳的时候,可这一带的米铺叫价隐隐上涨,你可知为何?……你若是多打听几回,便会发现这个时候忙着买米的,多是城中的小摊贩。”
  说到柴火时,少津主动接过话,分析道:“农闲时,农户常上山砍柴添补几分家用,今年天寒柴价高,砍柴翁却少了,并非人变懒惰了,而是农户找到了更好的活计。”
  裴少淮颔首,笑道:“言之有理。”
  他继续引导少津,道:“‘市’不仅存于市井之间,亦存于国与国之间,若能借‘市’之力,则可不战而胜,免于一场战乱。”此处显然是在点评少津九边御敌那篇文章。
  单单靠九边军屯抵御北元人是不够的,饿极的狼最易成群结队。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