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170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可。”裴少淮点点头。
  时至今日,但凡脑子灵光些的,都能瞧出些端倪来——这位裴知州是鼓励出海行商的。
  朝廷派他来就任,似乎是别有意图的。
  可偏偏裴少淮迟迟不颁开海圣旨,而是一点点地“走漏”风声,如蚁虫挠心,让整个闽东南的海商们不停去打听、揣摩,不敢轻易做出决断。
  商贾谋利,从不会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裴少淮目前作为“势弱”的一方,阵线拉得越长,对他越是有利。
  ……
  京都家书传来,裴少淮展信。
  少津在信中,满篇都写着一个“忧”字——朝中攻讦长兄的折子铺天盖地而来。
  有人攻讦他执尚方剑南下,迟迟不干开海的正事,不务正业,辜负了天子圣眷、期望;有人攻讦他一个朝廷官员,上香祭拜异姓宗祠,数典忘祖,与当地乡绅结党连群、朋比作奸。
  甚至有人抹黑凤尾峡一战,说裴少淮一个文臣抢着立战功,心思不纯。
  不怕文臣慧、武臣勇,只怕文臣亦慧亦勇。
  若说前边这些是小吵小闹,后边盖的这顶帽子,则不得不当心。
  先是福建布政使上奏,言说闽东南海贼占岛称王,十分嚣张,民间有传王矗为“义王”、徐雾为“武王”。
  又言,经过暗中查探,这些海贼中不少是前朝余孽,蛊惑民心,光复元朝的贼心不改,不得不防。
  这道折子引得朝廷廷议,天子跟前敢称王,皇帝再是仁慈,又岂能忍下如此逆鳞。
  廷议还未有结果,泉州府加急上奏,弹劾双安州知州与贼同谋、狼狈为奸——裴少淮私下见了王矗,又与王矗合作了,此乃事实。
  先是“文臣抢战功”,后有“与贼勾连”,三人成虎,愈演愈烈,明明是击沉几十条船的抗倭大功,反倒被污蔑成了“贼心”。
  张阁老、徐阁老、杨大人等自然出言反讦、替裴少淮说话,可姻亲关系、门生关系,又被众多官员弹劾为“袒护”、“包庇”。
  朝中弹劾、争辩,本就是常态,只要天子信任,就不足以为忧。
  少津之忧,忧在皇帝态度不明,皇帝虽未定裴少淮的罪、也未说要严查裴少淮,但他把所有折子都存了起来,每一本都有细看。
  御书房里谈论此事时,又避开了张令义、徐知意等大臣。
  就怕君臣间生了嫌隙。
  少津在信末写道“弟以为,脱兔留三窟,兄应谨慎为好”,裴少淮明白,少津指的是,单单靠天子圣眷、信任行事,还是太冒险了些,眼下情况不明朗,不妨先留一条后路。
  自凭自力更为牢靠一些。
  少津还说,自己打算先辞去给事中一职,暂且不插手鞑靼议和的事,免得给兄长添乱,询问兄长的意见。
  裴少淮引火焚信,火光映照下,脸上并无忧虑。
  这段时日,常常难以见到燕指挥的踪影,已经给了裴少淮答案。
  他知道的比少津多一些,所以在他看来,天子“神色阴晴”、“态度不明”不是因自己而起,皇帝没有下令阻止,他便可继续做下去。
  裴少淮提笔,静静沉思片刻,这才落笔,在信中写下四个字,回复少津。
  “莫管家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