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再醮记_分卷阅读_171(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崔渊笑道:“孝敬长辈,自然是应该的。”他穿着宽袍大袖,自是不适合做鱼脍,便下去换了一身紫藤色窄袖圆领袍。此时,已经有仆从抬了一张长案上来,另有木桶、刀等物放在一侧。
  崔简、王玫皆从未见过崔渊做鱼脍,一脸好奇地看过去。
  就见崔渊挽起袖子,从仆从提的木桶中拎起一尾活鱼,手起刀落,便去了头尾。接着,刀背一推一送,鱼鳞鱼皮便刮得干干净净,不伤一点鱼肉。而后,他利落地剖开鱼腹,细细洗净,再将剩下的微红鱼肉平摊开,手微微抖动,鱼脍细如薄纱,堆起来便如同是一捧新雪一般,洁白无瑕。
  小家伙们看得完全呆住了,连郑夫人与真定长公主吩咐分给他们的鱼脍也忘了尝,急切地等着他再料理下一条。崔渊嘴角含笑,再度举刀演示了一番。他一口气迅速料理了五六条鱼,这才净了手,坐回了茵褥上。
  崔滔尝了之后,叹道:“果然比我做的鱼脍滋味好。”
  真定长公主笑着将一盘鱼脍吃了个干净:“四郎的手比你快,切下的鱼脍也比你薄,都已是透明之状了。”
  郑夫人也感慨:“都已经许久不曾吃过四郎做的鱼脍了,险些将味道都忘了。”
  崔敦神色微霁,也难得地赞了一句不错。崔敛更道:“下回家宴之时,再让子竟做一回罢。”他扫了一眼底下双目亮闪闪的孙辈们,笑道:“也教一教大郎他们,免得他们连做鱼脍都比不上旁人家的小郎君。”
  听了此话,崔简压低声音问:“阿爷、母亲,做鱼脍也是咱们博陵崔氏的家学渊源?”
  王玫禁不住弯起了嘴角,瞥向崔渊。
  崔渊很淡定很自然地颔首:“自从我学会了之后,便是咱们家的家学渊源了。”
  闻言,崔家诸人皆笑了起来。
  ☆、第一百五十六章 义诊施药
  这一天,又到了青龙坊青光观义诊施药的日子。自附近各个里坊赶来的平民妇人早早地便在山门前等候了。来得早些的,不免放心了许多;来得晚些的,便面露愁苦之色,担心轮不上。更有些病症较重的,一心想着往前头挤,却遭到诸人训斥,不得不按捺下来焦躁地等待着。
  在众人殷殷期盼的目光之中,山门终于缓缓打开了。守候许久的人们正待一拥而上,却见里头走出一列持刀的军汉来。以他们的眼光,自是辨认不出这些军汉手持的横刀意味着什么。但他们浑身上下散发出的精悍之气,却显然是升斗小民轻易惹不得的。
  “这不是女冠观么?怎么竟还藏着一群军汉?”
  “听说前几回挤挤攘攘来了好些外头的人!有人趁乱抢了女冠们施的药,还有人擅闯寮舍让妇人们受了惊哩!”
  “唉,那些人也都是可怜人。不过,再可怜也不能坏了女冠们的事!”
  “说得很是!要是女冠们受了委屈,不义诊施药了,咱们上哪里问诊去?这么多街坊邻里,都得受他们牵累!”
  在一片喧哗声中,山门内又缓步行出一位十岁左右的少女来。那少女生得眉目精致,嘴角含笑,却天生带着一种凛然的气势,令人不敢仔细地瞧她,更不敢妄动。她轻轻地击了击掌:“从今往后,青光观与通善坊昊天观一同义诊施药。义诊施药之日,定为每月二十。青光观只医女子,昊天观只医男子。”
  众人轰然叫好,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更有些家里还有病人的,便转身又家去了。虽说男子不比女子,还须得遵守礼法的约束,随意请一位医者便可诊治。但这毕竟是道观义诊,又能施药,能省则省。另外,青光观女冠们的医术一向颇为令人称道,从没有过误诊的事情发生,想必昊天观的道士们也差不到何处去罢。
  那少女环视周遭,笑容绽开,欺霜赛雪的脸上露出一个甜美的酒窝来,不知不觉,众人便又安静下来,继续听她说话。“欲问诊者,往左排列,先来后到,依次取号牌。轻症者取青色竹牌,中症者取黄色竹牌,重症者取木牌。取完牌之后,自有女冠领着尔等去往不同的寮舍诊治。号牌上有数字,你们或许不认得,但女冠认得即可。欲领药者,往右排列,拿好药方,依次去老君殿便是。”
  她话音刚落下,那群军汉便狼行虎步走过来,无声无息地立在山门中间,将山门隔出一左一右两边。左边转出三位捧着托盘的孩童,年纪都并不大。托盘中则堆着绿竹牌、黄竹牌、木牌。他们身后站着三名年轻女冠,目光温和淡然,观察、打量着前来取牌的人。若有轻症者想去取重症、中症的牌,她们便轻声阻止。再有想闹腾的,那些军汉的目光冷森森地扫过来后,便不敢再吱声了。如此几番,问诊之人也都老实起来。有几位病情重的,女冠们便让她们的家人赶紧抬了进去,免得耽误了。
  右边那些领药之人见状,也不敢造次,按照规矩前去领药。称量药材的女冠们十分利索,给他们药包的时候还特地道:“这都是皇后殿下的恩典。皇后殿下将每月的用度减了一半,特地供施药之用。宫中诸妃、几位贵主也捐献了不少钱财。你们若是心中感念,便为皇后殿下和各位贵人们多祈祈福罢。”
  “皇后殿下”、“诸妃”、“贵主”,这些称呼离平民的生活实在太远了。一时间,有些取药的人甚至根本反应不过来,只是像往常一样连声应了。待终于有人反应过来之后,不自禁地“嗷”的一声喊了起来:“居然……居然是宫里的贵人们?!”
  众人以往都只听得哪位夫人、哪位娘子舍的药材,觉得这些高门世族已经离自己够远的了。没想到,这一回却能听见那些想也不敢想的贵人的名号。不多时,便有人带头朝着北面皇城、宫城的方向磕起头来。一群百姓感激无比地磕了几个头后,欢欢喜喜地拿着药包家去了,更是满口答应必会给宫里那些贵人多祈福、念经,让道祖、佛祖都保佑她们。
  见到此情此景,立在一旁的晋王李治、晋阳公主脸上都有些动容。
  李治忽地叹道:“兕子,以往我们为阿娘阿爷向道祖、佛祖祈福,总觉得一片孝心便能令神佛感念——虽说确实是孝心可嘉,但若能令长安城的子民、全天下的子民都诚心诚意为阿爷阿娘祈福,岂不是更能感天动地?”
  晋阳公主颔首,轻声道:“九阿兄,咱们是阿爷阿娘嫡亲的儿女,这大唐的万千民众又何尝不是阿爷阿娘的儿女?倘若人人都能感受到阿爷阿娘的一片拳拳慈心,自当敬重阿爷阿娘,奉阿爷阿娘为衣食父母。不过,阿爷日理万机,总有些照顾不到之处。如此看来,咱们能做的事,还多得很呢。”
  李治弯了弯嘴角,忽地似想到了什么,眉头微微攒了起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