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萧太后与韩德让(3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萧太后的支持下,辽圣宗加封同样支持汉化改革的韩德让为开府仪同三司兼政事令,参决国策。
  针对存在已久的契丹奴隶制问题,在韩德让的协助下,辽圣宗以身作则,废除了奴隶的身份,将原先隶属于各个宫帐的奴隶改编为部民。对已降服的外族,也不再编为宫帐奴隶,直接放置在各个部落里,由部落族长统一管理。对于因饥荒等其他非罪因素沦为奴仆的人,一概允许其以劳动所得作价赎身,不再归奴隶主所有。
  这一改革,不仅促进了契丹国封建体制的真正确立,也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使国家税收得以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针对契丹国普遍存在的汉、契民族矛盾问题,韩德让建议萧太后“一等科之”,即取消汉、契分罪治之,采取同一法律制裁,一视同仁。即不管是汉人犯罪还是契丹人犯罪,一律适用《唐律》.
  韩德让在深思熟虑之后,又建议萧太后学习隋、唐的科举考试传统,在辽国境内重新开科取士,旨在“任贤去邪”。
  经过一连串的改革,契丹国力迅勐提升,出现了兴盛繁荣的局面,史称“景圣中兴”。
  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澶渊之盟签订后四年,辽国一代女政治家、执掌国政长达27年的萧太后病逝于行宫中,享年57岁。
  萧太后去世后,韩德让被赐名为“耶律隆运”,圣宗名隆绪,而赐名“隆运”,这摆明了要把他从父辈的尊位拉扯到自己“兄弟”的排位上。不过这不影响圣宗对韩德让的敬重。圣宗对待韩德让,“见则尽敬, 至父事之”,允许他如皇帝、皇后般设置宫卫,赐铁券几杖,入朝不拜,上殿不趋,其权势并未受到影响,反而更加炽盛。
  仅仅两年后,一生服侍辽国两代君主、间接促成“景圣中兴”的柱国之臣韩德让,在随辽圣宗东征高丽时病逝。
  韩德让临终前,辽圣宗亲自守在床头,亲侍汤药。去世后,辽圣宗下旨赠韩德让尚书令,谥“文忠”,由政府主持丧葬事宜。
  有人评价韩德让是汉奸,其实这都是枉顾史实的“愤青”想法,评价一个人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韩德让虽然是汉族人,但是他爷爷小时候就来到契丹王朝,从他的爷爷、父亲以及他本人,一直得到辽国皇帝的信任和器重,此时还能要求他忠于大宋颠覆大辽吗?他都没有见过赵匡胤呢!
  《辽史》记载,统和四年,韩德让发现山西有四个州百姓因战乱而流离失所,还赶上灾年,收成也不好。他上书朝廷减免赋税,很快得到批准。统和九年,韩德让又建议给燕京地区减免赋税,还建议朝廷委派官员督办此事。韩德让去世后,宋朝皇帝都觉得惋惜。由此看来,韩德让虽然为契丹办事,但他考虑的是天下苍生,有点象《天龙八部》中大侠萧峰。
  纵观韩德让一生,虽有“萧太后情夫”绯闻之名,但在一千年前的辽、宋对峙时期,他堪称民族融合的头号功臣,为两国的百年和平作出了杰出贡献。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