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月下立即道:“好。大人慢走,我就不送了。”
  宋晋一礼,转身的瞬间脸上的笑就敛了。
  她没有留我.....
  第一个念头。
  待走了一段,宋晋回头,梧桐树下已经没了月下的影子。
  宋晋垂下了眸。
  她,在疏远我.....
  第二个念头。
  起风了,吹动宋晋披风,宋晋不由咳了两声。
  时安赶紧上前:“大人今天的药还没吃呢,还是快些回去把药吃了吧!”
  她甚至没问我,吃没吃药。
  第三个念头。
  宋晋喉头发痒,忍不住又咳了两声。终于克制住喉头痒意,宋晋吩咐:“套车。”
  时安:“大人?”
  宋晋:“先去尚书府,再去阁老府。”
  大礼议要开始了。
  一直到马车上,宋晋突然轻声道:“也许,她只是,只是担心.....”大礼议。
  并不是真的要疏远他。
  第90章
  接下来的一个月,就连京城的平头百姓也感受到了变化。城中儒生士人明显增多,不管茶馆还是酒楼,就连歌舞之处蒹葭阁里,都随处可见争得面红耳赤的士子人臣。
  京城城门处,越来越多各地名儒的马车出现。
  开始是祁国公府的马车在城门停驻,祁国公府世子执弟子礼迎名儒进城。后来连阁老府的马车都出现了,据守城官说马车内坐着的正是年近八旬的赵阁老!
  就在人们议论纷纷,到底是什么人还需阁老亲迎的时候,城门外等候的车辆里多了太子府的马车!
  这意味着进京儒者的名气是越来越大了。
  后来就听说,东南、北地两个最著名书院早已隐退著书的山长,分别被两边请进了京城。两位都已是古稀老人,身子骨一个比一个弱,进京路途遥远,一个不小心就可能病死在路上。
  当这两位名儒出现在京城时,朝堂上的大礼议进入了白热化,最后相持不下。
  仁寿宫廊下,宫灯发出静寂的光。
  周嬷嬷匆匆从殿内出来,把一件石青色仙鹤纹披风披在了太后娘娘身上。
  廊下的太后转头看向周嬷嬷,“翠茹,最后的叶子也都落尽了。”
  周嬷嬷为太后系好披风,扶着娘娘看向了庭院。院中那棵仁宗帝为华阳公主亲手所植的梧桐已经这样大了,光秃秃的枝桠伸展在夜幕中。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