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前徐州牧陶谦死后,卢植就任,诸葛玄被任命为东海郡守,原本要带他们一道上任,不过新来的卢州牧与其从人,为徐州带来新气象与关中消息。
  长兄诸葛瑾听说长安安定,百废待兴,可以不必保举,以才学考官,便决定带着一家来长安。
  到长安后不久,诸葛瑾就凭才学考入尚书台,如今过去一年,熟悉了政务,准备活动下地方历练。
  豁达、从容、机敏、还有点小骄傲,少年不怎么说自己,暗戳戳频繁提起兄长和叔父,说叔父诸葛玄仁爱,说兄长,则是推崇荀太尉新政。
  荀柔当然听出他的意思,但通过他描述,虽未见诸葛玄、诸葛瑾,却也生出几分好感。
  少年也向他请教了些问题,都是关于他的几篇文章,荀柔亦详细给出解答。
  直到离开,他都没有提让少年诸葛亮出仕。
  何必着急。
  十五岁的诸葛孔明,就是离历史上出山的二十七岁,都还有十二年。
  大好青春,风华正茂的年纪,最好的学院与老师,志同道合的朋友,亲爱不离的家人。
  正该狂歌竞夜,自在潇洒。
  不必早早背上沉重责任。
  天下再不久将安定。
  将来,在和平安定中成长的少年,能比在乱世中挣扎的一辈人寿命更长。
  看上去热爱运动,阳光开朗的少年诸葛亮,这辈子说不定能和天赋长寿基因的司马懿比比。
  冬季日短,荀柔回到家,又是日暮。
  烤着火,展开寝室内的舆图,他望向苍茫广阔的大汉十三州。
  见到少年诸葛亮,让他忽然意识到时光流逝。
  历史的慢慢长河,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光阴,它奔流不息,终有一日他们这一代也淹没,然后不停歇地继续向前,奔向浩浩茫茫。
  案头上摆放了一些文卷,应是堂兄文若派人送来的公文,卷旁还有一只信匣。
  “今日有冀州来信。”
  侍从恭敬回报。
  身体渐渐回暖,荀柔坐上榻,让人将书案也摆上来,舒展手脚,躺了个舒服的姿势。
  刘辩两次派人探病,孔桂也两次提醒他君前失仪,现在修养得差不多,他还是在新岁大朝之前,进宫谢罪一回。
  明日递请,也算是对朝野上下,给出他养病结束的信号。
  疲倦得打了个呵欠,荀柔拿起文书。
  文书都经堂兄整理过的,都是简要,可谓条理分明,干净利落,但看了一会儿,他止不住开始犯困。
  为提一提精神,荀柔打开信匣,换一换心情。
  河北没什么可担心的,有阿音、贾文和在,更有两个兄长,即使有人胆敢作乱,也很快能平息。
  冀州的问题,那是天长地久的问题,与客观的交通条件相伴。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