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二章、赫赫威名(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对此,华雄不假思索,就一口应了下来。
  算算时间,朝廷对诛杀宋健的抱罕之战,也应该录功行赏了。作为暗子的华车,劳苦功高,被朝廷赐个爵位是理所当然的事。
  届时有了爵位,想和大户人家联姻就是门当户对的情理之中。
  忙完人情世故的事情,担忧着张都尉等人的华雄,冒着鹅毛大雪艰难跋涉到抱罕,却发现自己是白操心了。
  因为张都尉想守住抱罕,是很容易的事情。
  这和河首之地的地形有关。
  河首的称呼,是指黄河的源头。
  缘由源于《禹贡》和《史记》对积石山的记录:大禹治水时所采用的“导河积石”之法,故而得名。在当时古人无法深入青藏高原考察黄河源头的情况下,积石山被记录为大禹治水的起点,就笼统的认定为了黄河的出处。
  河首之地的范围,涵盖河关、抱罕、大夏河狄道四个县。
  但其中,同样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夏河,从河首之地贯穿而过,再北上注入黄河,把抱罕和河关两县分割了出来,形成了类似三角形的独立区域。
  这也是宋健割据称王的地盘,与王国、韩遂等势力依山而分、划河而治。
  连绵至金城郡内的积石山,隔绝南北。
  想从金城郡进入河关县,要么横渡黄河,要么从湟水河谷走积石山的分裂口“积石峡”。
  在这两种地形上行军,都不容易。
  也杜绝了,韩遂想将河关纳入怀里的可能。
  从战略层次上看,河关县对韩遂如今的势力范围而言,是一块“飞地”,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因为拿下来了,就要固守。
  面临被汉军围攻的时候,还要出兵去支援。
  光从支援要付出的人力物力等巨大成本,就能让韩遂觉得得不偿失,
  而大本营在狄道的王国,则是“有心无力”的困境。
  他要是想进攻抱罕,就必然要渡过大夏河,要面连“兵半渡可击”兵家行军大忌。
  况且,就算他能率兵顺利的渡过大夏河,面连抱罕的城池也要愁白不少头发。
  抱罕处于大夏河的上游,地势呈现西南高东北低(水往低处流),又是依着山脉而修整,想攻下绝非容事。
  被张都尉居高临下洞见虚实不说,还要被地形拖累。
  无论运送攻城器械等辎重,还是兵卒冲锋陷阵消耗的体力,都是事倍功半。
  尤其是,王国在关中汧县损失了五千嫡系,让他对陇西郡内其他羌胡部落的控制力下降。想再度发兵征战,也需要数个月的时间去笼络人心,以及修整士气。
  因而,华雄到了抱罕,了解当地的地形因素和用兵之地后,觉得自己好像白来了一趟。
  但事情是很巧的,他无意之中充当了一次“吉祥物”。
  恩,是他的名声。
  先是“天眷之子”的迷之称呼,然后前年在陇西和金城郡来去纵横的杀戮,还有今年在渭水畔“一夜成城”,让他如今成为羌胡部落“畏威不怀德”的心理体现。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