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山村人家 第71节(3 / 4)
“抓到啦抓到啦!”孩子们惊喜地喊。七宝和可乐一起扑过去,帮佳慧按着那条不停扑腾的大鱼。三个人好不容易才把那条黑家伙从网里倒出来,丢进了竹篮。
“走,回家做鲶鱼火锅吃!”
坑里还有鱼,但是佳慧没再捉了,反正水塘是自家的,什么时候想吃了,就再来捉就是。然后她提着竹篮,七宝扛着大抄网,可乐扛着小抄网,一群人雄纠纠气昂昂地往回走。跟在后面拍摄的叶子君笑得差点端不稳相机。
捉鱼小组先从菜园的奶奶身边经过,语气是十足的炫耀,纷纷道:“大太太,我们捉到了鱼!”
“特别大的鱼!”
“妈妈说晚上吃鱼火锅!”
奶奶在看到那两条黑溜溜的鱼后,当然是不吝赞美之辞。然后孩子们又经过木台边择菜的外婆身边,心满意足地收获了第二波彩虹屁。
到家后外婆赶紧让孩子们进屋洗澡,佳慧则让文琳骑车给家里送一条鱼回去,另一条大鲶鱼宰杀了自家吃。鱼很大,一条鱼热气腾腾煮了一大锅。晚上大家围坐在树下吃饭时,奶奶尝了一口,说:“这鲶鱼肉就是嫩,要不是三个孩子,今天这鱼咱们可吃不到嘴里来!”
“可不是吗?”外婆也说:“孩子们到底眼尖,这鱼躲在那个角落里,谁都没发现,偏他们看到了!”
吴蕊涵和文琳也把他们夸了又夸,孩子们自豪极了。但是略有遗憾的是,大家紧接着就一边吃火锅,一边对他们进行了防溺水宣传。冯小河还没收了家里的几个抄网,规定没有大人的陪同,他们不能再去水边玩。
第133章
两天后叶子君把捉鲶鱼、吃鲶鱼的这期视频制作好后, 上传到了网上。让她和佳慧都没想到的是,这一期的浏览量竟然超过了以往所有的内容, 算是小火了一把。广大网友一边调侃孩子们跟鲶鱼搏斗的混乱场面,一边对鲶鱼火锅羡慕得口水直流。
虽然离她们的期望目标还很远,但观看人数的增加,对她们无疑是种莫大的鼓励。文琳和吴蕊涵也看过她们所有的视频,并且两人都很喜欢,认为拍得非常美,每一期内容都值得人细细观看、反复品味。晚上大家在屋顶阳台上或樟树下纳凉时,她们也会时常参与佳慧和叶子君的谈话,对视频内容的策划提出自己的想法。
在吴蕊涵的建议下, 叶子君和佳慧又策划拍摄了“夏日系列”,其中有一期内容是关于下午茶的。佳慧用自家菜地边发现的冰粉籽搓了冰爽q弹的冰粉,然后加上西瓜碎、胭脂梅、葡萄等水果, 就成了好看又好吃的冰粉碗。还有凉爽冒泡的雪碧水果茶和刚烤好的南瓜戚风蛋糕, 午睡刚起的孩子大人坐在大树的浓荫下,吃上这么一顿下午茶, 简直再惬意不过。
每晚纳凉成了孩子和大人卧谈的最佳时刻。他们的话题天马行空,想到哪儿聊天哪儿。偶尔三个孩子也会邀大家打牌,他们现在都会做数学题了, 对战经验十分丰富,连文琳都无法轻易取胜, 因而时常为一张牌而争执不休。习习凉风中,头顶就是深蓝天幕、璀璨银河。偶尔有几只萤火虫飞上来,歇在蚊帐上, 尾巴上的小灯在夜色中一闪一灭。
这天的卧谈中,佳慧提议让文琳带孩子们做一次社会实践调查。她一直觉得, 孩子们的教材设计中,有很多内容是非常好的,比如小学课本中就有很多社会调查的课题。但这些内容在实际中却难以施行。因为日常教学中,学校出于安全的考虑,不可能让孩子走出校园。真正完成了一项调查耗时长久,家长们也很难有这个精力和见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这对提高分数似乎也并没有什么帮助。
但佳慧不这么认为,她觉得社会实践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意义非凡。一是可以丰富他们的见识,二是她也希望籍此机会,让孩子们了解他们所处的真实世界。她还为文琳提供了两个调查方向:关于茏山镇女童的生存现状,和对茏山镇历史沿革的了解和追溯。
文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对这个主意自然是大感兴趣,当天晚上她就和吴蕊涵商量起了要从哪里着手、怎么拟定调查问卷等等。第二天两个女孩到电商中心后,又和王若麟商量一番,最终决定先带孩子们进行茏山镇儿童生存现状的调查。
这对他们来说相对容易,因为电商中心的十来个孩子中,除了七宝和可乐,绝大多数人都有同学、亲戚分布在茏山镇的镇区和各个村庄里。调查对象就先从他们自己的同学和村里熟识的小伙伴们开始。
文琳还带孩子们一起设计了问卷,课堂上大家七嘴八舌,从家庭经济收入、父母关爱教育等方面着手,想出了几十个问题,比如父母从事什么职业、月收入大概多少,家中有几个兄弟姐妹、分别处在哪个年龄段等问题是三个老师想出来的,但诸如调查对象每月能见到父母多少次、打电话多少次、谈话大致关于什么内容等问题就是苗苗和另一个大孩子提出来的,七宝和可乐则很关心孩子们有没有零花钱、每月零花钱是多少、零花钱花在了什么地方等等。
最后文琳和王若麟对这些庞杂全面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类,他们都觉得,这些内容有助于全面真实地了解孩子的生存状况,因此对大多数问题予以了保留。
孩子们都觉得很有意思,积极性前所未有地高。他们被分成了若干小组,先在班级内部相互进行了访谈。然后吴蕊涵、文琳和王若麟跟着不同的孩子们,到镇上和村里进行走访。
他们先去的都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村庄,找起人来也相对容易。但这并不意味着调查很顺利,因为被访问的孩子固然对他们的到来很好奇,但家里的大人却并不愿意花时间跟他们闲扯淡。更何况很多村庄里只住着老人和孩子,他们并不清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们具体从事什么工作、月收入或年收入是多少。这让带队的吴蕊涵和王若麟都感到很吃惊。
刚开始经常是访谈到一半,大人就不耐烦地起身干活去了,还会把孩子也喊走。对此吴蕊涵和文琳并没有什么好办法。但让她们惊奇的是,孩子们竟然找到了解决办法。他们到了某个村,就自我介绍一番,说他们是带学校老师来进行走访调查的。为了显示其身份的正统,后来孩子们都带上了红领巾,苗苗还把二道杠标志也戴上了。此举非常管用,茏山镇很多边远村庄的老百姓,对不熟悉的外来人员很警惕,但对学校来的老师却非常尊敬。对老师们所提的问题,大多数时候也都恭敬地、谨慎真实地作出了回答。
调查持续了一周,三个年轻人每天都分头带孩子出门。即使带了帽子,大家依然都晒黑了,但对茏山镇的了解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现在就连七宝都知道,除了上湾村和石桥南村,茏山镇还有很多很贫穷的村庄。虽然大多数村庄都通了路、水和电,可那里的很多孩子一年也只能买一两次新衣服,书包很破旧,根本没有零花钱的概念,连干脆面都是宝贵的零食。这并不是父母不愿意给他们钱,而是家里实在没什么钱。
这大大拓展了孩子们对身边世界的认知,几个大孩子回来都沉默了很多。他们本来并不觉得自己的生活条件有多优渥,但在访问和观察过自己的同龄人之后,他们甚至感到震惊。因为有些村的贫困家庭里,和他们同龄甚至比他们小的孩子,都要承担喂猪、放牛、割草和做饭的活儿,逢年过节才能吃得到肉。
在走访中,七宝也遇到过一个跟她差不多大的女孩,小姑娘的小脸脏兮兮的,有一双大眼睛,看着很机灵。但是她身上的衣服很破也很脏,她也从来没有零花钱。因为爷爷奶奶从没给过她钱,他们脾气很暴躁,经常骂她。相比放暑假,她更喜欢呆在学校。
七宝回家后闷闷不乐,晚上跟妈妈睡在一起时,她问佳慧,“为什么他们要骂她?”
佳慧也不知道,但她还是努力作出解释:“大人生活中也有面临很多压力,有些不够勇敢的人,没办法排解自己的压力,往往会拿小孩出气。”
“妈妈,我们能帮帮她吗?”七宝都快哭了,“我觉得她好可怜!” ↑返回顶部↑
“走,回家做鲶鱼火锅吃!”
坑里还有鱼,但是佳慧没再捉了,反正水塘是自家的,什么时候想吃了,就再来捉就是。然后她提着竹篮,七宝扛着大抄网,可乐扛着小抄网,一群人雄纠纠气昂昂地往回走。跟在后面拍摄的叶子君笑得差点端不稳相机。
捉鱼小组先从菜园的奶奶身边经过,语气是十足的炫耀,纷纷道:“大太太,我们捉到了鱼!”
“特别大的鱼!”
“妈妈说晚上吃鱼火锅!”
奶奶在看到那两条黑溜溜的鱼后,当然是不吝赞美之辞。然后孩子们又经过木台边择菜的外婆身边,心满意足地收获了第二波彩虹屁。
到家后外婆赶紧让孩子们进屋洗澡,佳慧则让文琳骑车给家里送一条鱼回去,另一条大鲶鱼宰杀了自家吃。鱼很大,一条鱼热气腾腾煮了一大锅。晚上大家围坐在树下吃饭时,奶奶尝了一口,说:“这鲶鱼肉就是嫩,要不是三个孩子,今天这鱼咱们可吃不到嘴里来!”
“可不是吗?”外婆也说:“孩子们到底眼尖,这鱼躲在那个角落里,谁都没发现,偏他们看到了!”
吴蕊涵和文琳也把他们夸了又夸,孩子们自豪极了。但是略有遗憾的是,大家紧接着就一边吃火锅,一边对他们进行了防溺水宣传。冯小河还没收了家里的几个抄网,规定没有大人的陪同,他们不能再去水边玩。
第133章
两天后叶子君把捉鲶鱼、吃鲶鱼的这期视频制作好后, 上传到了网上。让她和佳慧都没想到的是,这一期的浏览量竟然超过了以往所有的内容, 算是小火了一把。广大网友一边调侃孩子们跟鲶鱼搏斗的混乱场面,一边对鲶鱼火锅羡慕得口水直流。
虽然离她们的期望目标还很远,但观看人数的增加,对她们无疑是种莫大的鼓励。文琳和吴蕊涵也看过她们所有的视频,并且两人都很喜欢,认为拍得非常美,每一期内容都值得人细细观看、反复品味。晚上大家在屋顶阳台上或樟树下纳凉时,她们也会时常参与佳慧和叶子君的谈话,对视频内容的策划提出自己的想法。
在吴蕊涵的建议下, 叶子君和佳慧又策划拍摄了“夏日系列”,其中有一期内容是关于下午茶的。佳慧用自家菜地边发现的冰粉籽搓了冰爽q弹的冰粉,然后加上西瓜碎、胭脂梅、葡萄等水果, 就成了好看又好吃的冰粉碗。还有凉爽冒泡的雪碧水果茶和刚烤好的南瓜戚风蛋糕, 午睡刚起的孩子大人坐在大树的浓荫下,吃上这么一顿下午茶, 简直再惬意不过。
每晚纳凉成了孩子和大人卧谈的最佳时刻。他们的话题天马行空,想到哪儿聊天哪儿。偶尔三个孩子也会邀大家打牌,他们现在都会做数学题了, 对战经验十分丰富,连文琳都无法轻易取胜, 因而时常为一张牌而争执不休。习习凉风中,头顶就是深蓝天幕、璀璨银河。偶尔有几只萤火虫飞上来,歇在蚊帐上, 尾巴上的小灯在夜色中一闪一灭。
这天的卧谈中,佳慧提议让文琳带孩子们做一次社会实践调查。她一直觉得, 孩子们的教材设计中,有很多内容是非常好的,比如小学课本中就有很多社会调查的课题。但这些内容在实际中却难以施行。因为日常教学中,学校出于安全的考虑,不可能让孩子走出校园。真正完成了一项调查耗时长久,家长们也很难有这个精力和见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这对提高分数似乎也并没有什么帮助。
但佳慧不这么认为,她觉得社会实践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意义非凡。一是可以丰富他们的见识,二是她也希望籍此机会,让孩子们了解他们所处的真实世界。她还为文琳提供了两个调查方向:关于茏山镇女童的生存现状,和对茏山镇历史沿革的了解和追溯。
文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对这个主意自然是大感兴趣,当天晚上她就和吴蕊涵商量起了要从哪里着手、怎么拟定调查问卷等等。第二天两个女孩到电商中心后,又和王若麟商量一番,最终决定先带孩子们进行茏山镇儿童生存现状的调查。
这对他们来说相对容易,因为电商中心的十来个孩子中,除了七宝和可乐,绝大多数人都有同学、亲戚分布在茏山镇的镇区和各个村庄里。调查对象就先从他们自己的同学和村里熟识的小伙伴们开始。
文琳还带孩子们一起设计了问卷,课堂上大家七嘴八舌,从家庭经济收入、父母关爱教育等方面着手,想出了几十个问题,比如父母从事什么职业、月收入大概多少,家中有几个兄弟姐妹、分别处在哪个年龄段等问题是三个老师想出来的,但诸如调查对象每月能见到父母多少次、打电话多少次、谈话大致关于什么内容等问题就是苗苗和另一个大孩子提出来的,七宝和可乐则很关心孩子们有没有零花钱、每月零花钱是多少、零花钱花在了什么地方等等。
最后文琳和王若麟对这些庞杂全面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类,他们都觉得,这些内容有助于全面真实地了解孩子的生存状况,因此对大多数问题予以了保留。
孩子们都觉得很有意思,积极性前所未有地高。他们被分成了若干小组,先在班级内部相互进行了访谈。然后吴蕊涵、文琳和王若麟跟着不同的孩子们,到镇上和村里进行走访。
他们先去的都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村庄,找起人来也相对容易。但这并不意味着调查很顺利,因为被访问的孩子固然对他们的到来很好奇,但家里的大人却并不愿意花时间跟他们闲扯淡。更何况很多村庄里只住着老人和孩子,他们并不清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们具体从事什么工作、月收入或年收入是多少。这让带队的吴蕊涵和王若麟都感到很吃惊。
刚开始经常是访谈到一半,大人就不耐烦地起身干活去了,还会把孩子也喊走。对此吴蕊涵和文琳并没有什么好办法。但让她们惊奇的是,孩子们竟然找到了解决办法。他们到了某个村,就自我介绍一番,说他们是带学校老师来进行走访调查的。为了显示其身份的正统,后来孩子们都带上了红领巾,苗苗还把二道杠标志也戴上了。此举非常管用,茏山镇很多边远村庄的老百姓,对不熟悉的外来人员很警惕,但对学校来的老师却非常尊敬。对老师们所提的问题,大多数时候也都恭敬地、谨慎真实地作出了回答。
调查持续了一周,三个年轻人每天都分头带孩子出门。即使带了帽子,大家依然都晒黑了,但对茏山镇的了解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现在就连七宝都知道,除了上湾村和石桥南村,茏山镇还有很多很贫穷的村庄。虽然大多数村庄都通了路、水和电,可那里的很多孩子一年也只能买一两次新衣服,书包很破旧,根本没有零花钱的概念,连干脆面都是宝贵的零食。这并不是父母不愿意给他们钱,而是家里实在没什么钱。
这大大拓展了孩子们对身边世界的认知,几个大孩子回来都沉默了很多。他们本来并不觉得自己的生活条件有多优渥,但在访问和观察过自己的同龄人之后,他们甚至感到震惊。因为有些村的贫困家庭里,和他们同龄甚至比他们小的孩子,都要承担喂猪、放牛、割草和做饭的活儿,逢年过节才能吃得到肉。
在走访中,七宝也遇到过一个跟她差不多大的女孩,小姑娘的小脸脏兮兮的,有一双大眼睛,看着很机灵。但是她身上的衣服很破也很脏,她也从来没有零花钱。因为爷爷奶奶从没给过她钱,他们脾气很暴躁,经常骂她。相比放暑假,她更喜欢呆在学校。
七宝回家后闷闷不乐,晚上跟妈妈睡在一起时,她问佳慧,“为什么他们要骂她?”
佳慧也不知道,但她还是努力作出解释:“大人生活中也有面临很多压力,有些不够勇敢的人,没办法排解自己的压力,往往会拿小孩出气。”
“妈妈,我们能帮帮她吗?”七宝都快哭了,“我觉得她好可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