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开局退伍回家 第122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罗成是在郑雪她们催促下起的床,看了看手表,七点多了,但冬天外面看上去跟很早的样子。洗漱的东西都在家里,罗成也只好起床随意的叠了下被子,就带她们从合作社回家了。
  大年三十,其实挺无聊的。都是在家里闲聊,准备一顿好饭。明天开始才是真正的过年,这年头没电视没手机看,基本都是一家子谈谈明年的日子怎么过,年景好的时候,大家都有个盼头,不好的时候,过年也是哀愁。
  而龙津镇收容的几百号人,他们算是一个大家庭了,很多人都在讨论了,明年要不要回老家。起码老家有自己的房子,而这边都是临时搭建的木棚。
  但回老家又如何,老家能拿出什么像样的救济粮,回去了,还要立刻翻耕田地,把种粮种下。种粮和几个月的口粮都得等上面救济发放,而救济粮,基本上是少的可怜的,能吊住命就算不错了。
  真要是有粮,他们成群结队逃荒的时候,上面早就会发粮留下他们了。说实话,哪怕是有一口稀的,饿不死,大家也不会选择逃荒。
  龙津镇这边,基本没人想走,回去了,田地也不是自己的,家里能带出来的东西基本都带身上了。土地是集体的,在哪种田不是种,而且已经连续三年干旱了。要是明年还干旱怎么办,起码这边干旱的话,人吃水是没有问题,田地的话,勤快点去远的水库河塘里挑水,多少是能有些收成的。
  而且今年义安这边下雪了,这可是好兆头。因为消息不灵通,他们也不知道老家啥情况,但往年逃出去又回来的,依然是旱情,很多人就后悔回去了。
  在龙津镇这边,不像其他地方收容,其他地方是弄一些粮勉强吊一下命,到了开春就会张罗着遣返大家回去。不回去的,那就跟着当地人干活挣工分,但基本都会区别对待,干的都是脏活累活,工分还不一定能跟人家一样多。
  而龙津镇这边,特别是第一大队,哪怕是冬天,一开始就安排大家干活了。冬天除了开荒其实没啥活干,但开荒还用不了这样多人,不是说人多不好,而是没有工具。这把开荒的活他们干了,大队里可没少给他们粮食。
  一开始虽然只是米糠和豆粕,但这米糠磨碎点,并不比棒子面差多少。豆粕这东西,其实更是好东西,营养其实不少,但就是一点,吃多了胀气。但起码这两样东西都扛饿。后来干了一阵子,大队也给他们像样的粗粮了,配合着米糠豆粕吃,起码肚子不会胀气了。
  现在,这快过年的时候,大队里竟然给他们每人发了一些大米,菜嘛,就是大白菜。想跟镇里其他人那样分点肉吃是不可能。但这过年能吃顿大米饭加白菜,对于他们这些逃荒的人来说,真满足了。
  从历史到如今,中华老百姓其实要求一直都很简单,有口饱饭吃,有个遮风挡雨的屋子,就满足了。
  龙津镇收容的人,基本没有想走的,但龙津镇之外的就不一样了。天天喝稀的,年轻的人还能扛,年龄大的,身体弱,随便生个病,也就没了。
  因此,这大过年的,龙津镇这边竟然又出现了不少乞食者。都是不愿意明年调遣回去,又不愿意被其他乡镇收容的人。每天吃那么点稀的,年轻人不生病还好,生病了,一样扛不住。而身体差就容易生病。还不如到这边来碰碰运气,据说这边收容的人干活的起码还能吃干的。只不过这大过年,大家也都不干活了。就只能看看能不能讨口吃的。
  还别说,在龙津镇这边,还真能要到一点东西,虽然只是一些米糠之类的。但白天这边讨要一点,晚上回收容他们的地方,米糠磨碎了搭配清的几乎能见底的米汤吃,肚子起码不饿的那么厉害了。
  而大叔家这边,今天一大早就把媒人请来了,还招待了一碗糖水给人家喝。人家刘家那边不能拖到年后,得给人家一个交代,不能答应的话,人家好找别人。
  大叔这次把媒人喊来,不是答应刘家那边条件的,但也不想推掉这事。毕竟二儿子看中人家了,能成自然是好。
  昨天晚上回去之后,罗强是很高兴的,以为自己的事情成了。不但能娶媳妇了,以后自己跟媳妇还都是上班挣工资的。起码他们家他会成为最有出息的一个。但大叔罗武是一回家就把家里人都召集了过来,直接把大侄子罗成的说法说了出来。而大叔的想法是,这两工作名额直接大儿子和二儿子去上班,不可能把工作给人家刘家一个姑娘。
  大叔在家里是一家之主,基本开了口就是他说了算。但罗强跟刘家姑娘的事情也不一定就吹了,起码罗强有工作了呀,人是长的差了点,但有工作的话,在镇里这年头找一个稍微好看的姑娘不难。
  这也就是大叔请人家媒人过来的目的,这糖水也不是白喝的,得媒人帮忙再跑趟刘家,就算罗强年后就要去合作社上班。至于女方那边安排不了工作,但罗强上班了,一个月可是有十九块五,几年后要是转正就更不得了了,是能吃商品粮的。让刘家人考虑考虑,女儿嫁过来,不会吃什么苦。
  要是那边不同意,就顺便麻烦媒人再介绍一个就是了。想到两个儿子明年都能去上班,大叔罗文都大气的跟媒人说,要介绍成了,给他五斤粮食。
  这让媒人高兴的不得了,既然罗强会有工作,她也不相信罗武会骗他。毕竟是罗成的亲叔叔,这话还是有可信度的。有工作的话,人是矮了点,但要在镇里找一个过的去的姑娘还是容易的。要是刘家那边成了最好,不成,她也觉得这五斤粮食拿定了。
  而真正这年过的不痛快的是大姑家,哪怕是亲生父亲也是重男轻女的。姑父王林,直接打算推掉那县城里的亲事,之前还感觉能高攀一个县城里的亲家,但现在看来,拿两个工作名额换一个县城里的亲家,一点都不合算。
  大姑父是直接跟大姑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不是他不想对女儿好。但这是工作呀,一份工作在农村足够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了。这给了女儿,给了未来女婿,他们王家能捞到啥。而且他们家可是有四个娃,为什么王月才虚岁十六就想给嫁出去,还不是家里娃太多,年龄又不大,想减少负担嘛。
  这工作要是他们自己去上班,养几个半大的小子,也就不叫事了。所以不但有一个名额他们要去上班。就算月月跟着罗成去城里上班了,每个月最少要寄十几块钱回来才行。而且晚个二年,等王月的弟弟长大了,她的工作也得让出来。
  大姑父这话说的,大姑罗娟差点直接翻脸,有这样对待女儿的嘛。但仔细一想,这次自己丈夫其实也算话粗理不粗,为女儿着想是没错,可以后他们老了,还是得靠儿子养老。现在两个儿子年龄还小,可能不会争,但长大了。要是知道其实他们曾经是有机会上班的,不用在地里刨食,以后会怎么想。
  而且家里开销真的挺大的,不像大哥罗文家,起码儿子女儿都大了,没有工作也能到地里挣工分。而他们家,半大的小子,在地里干活,手脚磨破了皮都没人家一半工分多。
  大姑一样,其实也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这是大环境造成的,谁让大家以后老了只能靠儿子呢。思想都是潜移默化的,甚至大姑自己可能都不清楚,她的重男轻女思想还比较严重的,比如她那些亲侄子,可能都看的比自家女儿重。
  真要哪天出现亲侄子娶不到老婆,到了要互相交换的地步,也就是用女儿换儿媳。说不定去求求大姑,大姑还真会考虑这问题。而且大姑在罗成家,对罗成和兵子的态度,跟对小雨和诗诗的态度也完全不一样。
  跟罗成他们说话基本都是尊重的语气,而跟小雨她们说话,就是长辈吩咐的语气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