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136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无他,三年一度的春闱来了——二月初便开考。
  ……
  春节一过,裴少淮重新回到朝堂,便一直“躲在”翰林院中编修实录,未曾再去六科。至于当值、上朝,他是能躲便躲,免不了上朝时,他也轻易不再谏言。
  总之是不想让人注意到他。
  他因此空闲了许多,得以常常陪伴小南小风,如此日子,倒也惬意。
  这日,皇帝独自在御书房里吃糕点,细嚼后,放下那块咬了一半的糕点,问萧内官:“萧谨,御膳房是不是换厨子了,这几日的糕点总觉得少些滋味。”
  “回陛下,不曾换人。”萧内官应道,斗胆猜了一句,“不如老奴去把裴大人叫来?”
  皇帝这才反应过来,自打赐宴那晚过后,裴少淮便没在来过御书房。
  他正有些赌气,想让萧谨把人叫来问一问,忽又想起一事,遂道:“把礼部昨日送来的折子拿来。”他要看看有哪些官员的子辈孙辈要参加今年的春闱。
  “是”
  正如所猜,皇帝在折子中看到了“裴少津,字仲涯”几个字,他心道,无怪伯渊近日不在朝中“抛头露面”,原来是为了弟弟着想。
  随后又见到了“徐言成”、“杨向泉”等名字,才想起也有些时日没见徐阁老和杨爱卿了。
  皇帝将折子放下,笑道:“都是一群老狐狸。”
  萧内官帮腔道:“陛下,裴大人还年轻。”
  “他比老狐狸还贼。”皇帝说道,“说好的下棋喝酒,却顺走了朕两道圣旨。”
  第144章
  次日百官休沐,皇帝口中最贼的“小狐狸”,带着其中一卷“顺走”的圣旨正赶往南平伯爵府。
  那夜御书房与皇帝饮酒下棋,究竟是君臣间私下闲叙,趁着皇帝兴致高,裴少淮伺机“索要”,自不可能失了分寸,言之非分。否则事后伤了君臣情谊不说,也易被他人攻讦为奸臣。
  两壶薄酒,意醉人未醉,裴少淮提的都是私事而已。
  那夜谈及棉株种植和棉布纺织,这其中一卷圣旨自然与三姐的棉织造坊有关。另一卷圣旨,则是裴少淮为娘亲而求——
  裴秉元自太仓州辞官致仕,朝廷先为其虚晋了正四品官,却未封林氏四品恭人诰命。此事倒也正常,毕竟裴秉元政绩在五品而不在四品,且等到裴秉元承爵之时,林氏自会受封,并不急于一时。
  然两者于林氏而言意义大有不同。
  娘亲这些年受了不少委屈,裴少淮身为儿子,能替母亲多做一些是一些。百事孝为先,尽孝不宜迟。
  那道圣旨如今仍藏在裴少淮书房中,他心想,等到工部神帛制敕局织好诰命卷轴,礼部备好礼制,声势浩荡到府宣封,再告诉娘亲也不迟。
  朝中四品五品的官员并不少,但能随夫君受封的官妇并不多,想来此事能让娘亲高兴一场。
  ……
  马夫长吁一声,马缰一勒,马车缓缓停于南平伯爵府门前。
  裴少淮抽回思绪,将圣旨藏于宽袖之中,进了乔府。
  正堂中,雪盏茶杯热气氤氲,裴少淮将金色圣旨取出,推至三姐、三姐夫跟前,他自认为动作已颇为郑重,然裴若竹、乔允升相视,皆是惊诧——弟弟竟就这般风轻云淡地从袖中取出了一卷圣旨。
  且不论圣旨中言之何物,单是这番举止,已叫人吃惊。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