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第二十七章(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三日清晨,伉通判接到了一封信,信封中仍是只有一张字条――
  陈曲折与大理寺,可见为父。
  柳桐倚道:“因伉监察是在京兆府失踪的,伉通判亦属外官进京,邓大人便让伉通判到吏部禀陈进京缘故,再到京兆府报案。此案起处在地方,失踪者其子是地方在任官员,且此案干系大理寺旧案。故可速速转到大理寺。”
  张屏道:“伉监察本人并非在任,监察使一职极容易得罪人,何以断定此案与曲泉石案有关?”
  只凭字条里“曲折”二字有个“曲”字?
  牵强。
  如果只看这些线索,就算伉通判接到的字条里说了大理寺,这也应该是刑部的案子。
  柳桐倚不能说,其实邓大人一直有留意寿念山一案。结案之后,邓大人就意味深长道:“以王砚之急进,冯邰之惜时,结案之后竟还双双盘桓在丰乐县城,必各自另有所察。那个绑了殿下与兰珏之子的疯妇,是把俩孩子关在蔡府旧址的一个地室罢。或就是此地,要翻新土。”
  于是当邓大人见到伉通判时,立刻就想到了伉家与蔡家的关系……
  再看到伉通判在京城接到的那张字条中的曲字,更不难想到十几年葬身火海的蔡副使、而今失踪的伉监察这对亲家,与九江及曲泉石的联系。
  为什么字条点名让伉通判违法越级找大理寺?
  邓大人常曰,查案,需得抓住一丝虚空之气也能嗅出案情。
  “此案简直腥气扑鼻。”邓大人望着字条说。
  张屏又看看柳桐倚:“柳兄还没说,你为什么会来丰乐?”
  柳桐倚一叹:“我正要说。因为伉通判又收到了一封信。”
  信封内仍是只有一张字条,上书五个粗糙的大字,绝非伉监察笔迹――
  汝父在丰乐。
  张屏皱了皱眉。遥遥见燕修与桂淳自另一条岔路向他们迎来。
  燕修望见柳桐倚,眯了眯眼,露出客气微笑,远远施礼,桂淳立刻拱手,绽开笑容。
  张屏停下脚步:“只有字条,没有别的?”
  柳桐倚摇头:“没有。”
  张屏再问:“他哪日收到的信?”
  柳桐倚道:“前天早上。伉通判立刻告知了大理寺,故邓大人即刻派我前来。”
  那么,柳桐倚应该是昨天赶在京师巡防营到达之前进了丰乐县城,找了地方住下,今早才来衙门。
  燕修与桂淳见张屏与柳桐倚驻足谈话,识趣地未有上前。
  张屏再问:“伉监察的长子到京城后收到的第一封信是哪一天?”
  柳桐倚道:“六天前。”
  六天前,散某的尸体已经躺在菜窖里,但尚无人发现。
  前天,蔡府遗址的地室被挖出,王大人和冯大确定了案子里一直出现的碎瓷是曲泉石所制之瓷。
  昨天,伉监察的尸体出现在了丰乐县与顺安县交界处的树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