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墨舟东渡隐鸿志灼灼西望决鲲途(3 / 4)
他站起身,快步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仿佛能看到那片遥远而充满未知危险的敌国土地。
“但是,陈旻,”吴道时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无力感,“你我最清楚,东京不是北平,帝国大学内部更是龙潭虎穴,特高课的眼线无孔不入。我们的力量在那里极其有限,几乎是在刀尖上跳舞。一旦他踏入那里,我们很可能……就会失去对他的有效监控。我们或许只能知道他公开的行程:何时入学,住在哪里,参加了哪些学术活动…这些表面的东西。”
他猛地转身,眼中闪烁着骇人的光芒,那是一种明知前方迷雾重重却偏要劈开一条路来的狠厉:“正因如此,才更不能放弃!立刻将最新判断和所有材料密送南京总部!请求总部动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协调我们在日的有限力量,启动对沉墨舟的有限监控和外围调查!同时,国内这边的调查要加倍!查他这条线!谁推荐的?谁批准的?经费来源?把他从出生到现在的一切,再给我翻个底朝天!东京我们伸手不易,但在国内,必须找到突破口!”
他的目光再次落在那份文件夹上,语气森寒:
“沉墨舟……好一个‘东洋史’!他以为这是一步跳出牢笼的妙棋?殊不知,这恰恰可能暴露了他最深的目的!他想演这场学术大戏?我就用尽所有资源,为他写好这部‘东洋史’的每一页注脚!他记下的每一个字,接触的每一个人,我都会想办法弄到手!直到彻底看清他的真面目!”
“我们的网,或许无法覆盖东京湾,但只要能捞起一点来自东方的讯息,就是胜利!从现在起到他秋季出发,这就是我们的黄金调查期!”
吴道时脸上交织着愤怒、震惊和一种被强烈挑战的兴奋。沉墨舟的留学计划,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深潭,激起的不仅是波澜,更是深不见底的漩涡。
棋局骤然升级,从北平城的暗战,隐约指向了更广阔、更复杂的海外情报战场。
而吴道时对吴灼的担忧,也在此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点。如果沉默舟真是那边的人,那他此前对灼灼的一切,究竟有几分真心?这场突如其来的留学,是远离,还是另一种形式的… 潜伏的开始?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和立场对立带来的潜在威胁,让他心如坠铅。
******
贝满女中,几株桂花在廊下散发着若有若无的甜香。吴灼坐在水榭的石凳上,面前摊开着几本墨痕社的诗稿校样。沉墨舟坐在她对面的藤椅上,一身半旧的青布长衫,神情温和,正就一篇关于新诗格律的讨论稿,提出几点含蓄而精准的修改意见。
社务很快商议停当。短暂的沉默降临,只有风吹过残荷的细微声响。吴灼没有立刻收拾诗稿,她抬起眼,望向沉墨舟,目光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迟疑。
“沉先生,”她轻声开口,打破了宁静,“听闻……您即将东渡日本了?”
沉墨舟似乎并不意外她会问起,只是微微颔首,神色平静无波:“是。教育部和东方文化协会的联合派遣,去东京帝大进行为期叁年的进修。”他的语气就像在说一件寻常的公事,听不出丝毫个人情绪。
“沉先生,我听闻东京帝国大学的无线电学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学习场所,是吗?”
沉墨舟心中猛地一惊,端着茶杯的手几不可察地顿在半空。她太聪明了!这个提问的角度何其精准,几乎瞬间触及了他此行最核心、连教育部高层都鲜有人知的真正目的——探查日本在军事通讯技术方面的最新进展。这绝非一个普通女学生该有的见识和联想。
他迅速垂下眼睑,借喝茶的动作掩饰瞬间的波澜。杯沿触碰嘴唇,却毫无滋味,全部的注意力都用来压制内心的惊涛骇浪。他不能透露分毫,必须将她这份过人的敏锐,引导向一个安全、客观的领域。
放下茶杯时,他的脸色已恢复了一贯的温和平静,仿佛刚才的震惊从未发生。
“东京帝大的工学,尤其是通信技术领域,确有其独到之处,”他开口,声音平稳,刻意用一种纯粹学术讨论的口吻客观评价道,“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师从德国,在精密仪器与电气工程方面投入甚大,进展亦速。其无线电研究,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应用技术,在当今世界,确可跻身一流之列。”
他谨慎地避开了“最先进”这个绝对化的字眼,用的是“一流之列”,这是一种严谨而留有余地的学术表述。
吴灼专注地看着他,清澈的眼眸中闪烁着求知的光,似乎并未察觉那瞬间的异常,继续追问:“那……比起欧美诸国呢?比如美国麻省理工的辐射实验室,或者德国的德律风根公司?”
沉墨舟心中再次暗惊于她信息获取的深度和广度。他沉吟片刻,继续以客观冷静的口吻分析:“各有侧重。美国重应用与创新,规模宏大;德国重基础与精密,体系严谨;日本则善于学习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快速转化,尤其在……系统集成方面,颇有建树。” 他巧妙地将可能敏感的“军事应用”替换为更中性的“系统集成”。
他将话题引向普遍规律:“至于孰优孰劣,难以简单论断。学术之路,取长补短方是正道。” 随即,他话锋一转,目光温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看向吴灼,试图将对话拉回安全的轨道:“不过,吴灼,你为何突然问起这个?你对无线电的兴趣,似乎不止于摩斯密码和几本入门书籍了?”
吴灼微微垂下眼睫,语气却坚定:“我只是觉得,既然要学,就该知道最好的在哪里。知己知彼,才能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沉墨舟看着她,心中复杂。欣赏其聪慧,担忧其前路,更背负着自身无法言说的秘密。他最终只是颔首,谆谆教导:“有此志向,甚好。但切记,学问如登山,需一步一个脚印。清华园已是国内顶尖,任之恭先生更是泰斗。先脚踏实地,未来若有机会,放眼世界亦不迟。”
“哦……”吴灼低低应了一声,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诗稿粗糙的纸边。她沉默了片刻,仿佛在下定决心,终于再次抬起头,眼神变得坚定起来,带着一种寻求指引的恳切:
“沉先生,学生近来……有些困惑,想请教先生。”她顿了顿,组织着语言,“原本,我和静文姐一样,打算贝满毕业后,顺理成章地去燕京大学读中文系。可是……”
她的声音渐渐有了力量:“自从跟随先生学习了摩斯密码,我发觉这些符号、节奏背后,竟藏着另一个世界,一种精准、迅捷的力量。这比许多空泛的文字游戏,要有意思得多。”她望向沉墨舟,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上周,我去听了清华任之恭先生的讲座,关于电磁波与无线电通信。之后,我又去图书馆,借阅了《电磁学通论》和《无线电原理初步》。”
她深吸一口气,说出了那个在她心中盘旋已久、甚至对兄长都未曾如此坦诚倾诉的决定:“先生,我……我想去报考清华大学的工学院。我想学习真正的无线电知识。您觉得……这条路,可行吗?您对我,有什么建议?”
沉墨舟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讶异的表情,仿佛早已窥见她内心的波澜。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将目光投向水榭外那片略显萧瑟的池塘,半晌,才缓缓开口,声音一如既往的平和,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 ↑返回顶部↑
“但是,陈旻,”吴道时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无力感,“你我最清楚,东京不是北平,帝国大学内部更是龙潭虎穴,特高课的眼线无孔不入。我们的力量在那里极其有限,几乎是在刀尖上跳舞。一旦他踏入那里,我们很可能……就会失去对他的有效监控。我们或许只能知道他公开的行程:何时入学,住在哪里,参加了哪些学术活动…这些表面的东西。”
他猛地转身,眼中闪烁着骇人的光芒,那是一种明知前方迷雾重重却偏要劈开一条路来的狠厉:“正因如此,才更不能放弃!立刻将最新判断和所有材料密送南京总部!请求总部动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协调我们在日的有限力量,启动对沉墨舟的有限监控和外围调查!同时,国内这边的调查要加倍!查他这条线!谁推荐的?谁批准的?经费来源?把他从出生到现在的一切,再给我翻个底朝天!东京我们伸手不易,但在国内,必须找到突破口!”
他的目光再次落在那份文件夹上,语气森寒:
“沉墨舟……好一个‘东洋史’!他以为这是一步跳出牢笼的妙棋?殊不知,这恰恰可能暴露了他最深的目的!他想演这场学术大戏?我就用尽所有资源,为他写好这部‘东洋史’的每一页注脚!他记下的每一个字,接触的每一个人,我都会想办法弄到手!直到彻底看清他的真面目!”
“我们的网,或许无法覆盖东京湾,但只要能捞起一点来自东方的讯息,就是胜利!从现在起到他秋季出发,这就是我们的黄金调查期!”
吴道时脸上交织着愤怒、震惊和一种被强烈挑战的兴奋。沉墨舟的留学计划,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深潭,激起的不仅是波澜,更是深不见底的漩涡。
棋局骤然升级,从北平城的暗战,隐约指向了更广阔、更复杂的海外情报战场。
而吴道时对吴灼的担忧,也在此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点。如果沉默舟真是那边的人,那他此前对灼灼的一切,究竟有几分真心?这场突如其来的留学,是远离,还是另一种形式的… 潜伏的开始?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和立场对立带来的潜在威胁,让他心如坠铅。
******
贝满女中,几株桂花在廊下散发着若有若无的甜香。吴灼坐在水榭的石凳上,面前摊开着几本墨痕社的诗稿校样。沉墨舟坐在她对面的藤椅上,一身半旧的青布长衫,神情温和,正就一篇关于新诗格律的讨论稿,提出几点含蓄而精准的修改意见。
社务很快商议停当。短暂的沉默降临,只有风吹过残荷的细微声响。吴灼没有立刻收拾诗稿,她抬起眼,望向沉墨舟,目光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迟疑。
“沉先生,”她轻声开口,打破了宁静,“听闻……您即将东渡日本了?”
沉墨舟似乎并不意外她会问起,只是微微颔首,神色平静无波:“是。教育部和东方文化协会的联合派遣,去东京帝大进行为期叁年的进修。”他的语气就像在说一件寻常的公事,听不出丝毫个人情绪。
“沉先生,我听闻东京帝国大学的无线电学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学习场所,是吗?”
沉墨舟心中猛地一惊,端着茶杯的手几不可察地顿在半空。她太聪明了!这个提问的角度何其精准,几乎瞬间触及了他此行最核心、连教育部高层都鲜有人知的真正目的——探查日本在军事通讯技术方面的最新进展。这绝非一个普通女学生该有的见识和联想。
他迅速垂下眼睑,借喝茶的动作掩饰瞬间的波澜。杯沿触碰嘴唇,却毫无滋味,全部的注意力都用来压制内心的惊涛骇浪。他不能透露分毫,必须将她这份过人的敏锐,引导向一个安全、客观的领域。
放下茶杯时,他的脸色已恢复了一贯的温和平静,仿佛刚才的震惊从未发生。
“东京帝大的工学,尤其是通信技术领域,确有其独到之处,”他开口,声音平稳,刻意用一种纯粹学术讨论的口吻客观评价道,“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师从德国,在精密仪器与电气工程方面投入甚大,进展亦速。其无线电研究,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应用技术,在当今世界,确可跻身一流之列。”
他谨慎地避开了“最先进”这个绝对化的字眼,用的是“一流之列”,这是一种严谨而留有余地的学术表述。
吴灼专注地看着他,清澈的眼眸中闪烁着求知的光,似乎并未察觉那瞬间的异常,继续追问:“那……比起欧美诸国呢?比如美国麻省理工的辐射实验室,或者德国的德律风根公司?”
沉墨舟心中再次暗惊于她信息获取的深度和广度。他沉吟片刻,继续以客观冷静的口吻分析:“各有侧重。美国重应用与创新,规模宏大;德国重基础与精密,体系严谨;日本则善于学习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快速转化,尤其在……系统集成方面,颇有建树。” 他巧妙地将可能敏感的“军事应用”替换为更中性的“系统集成”。
他将话题引向普遍规律:“至于孰优孰劣,难以简单论断。学术之路,取长补短方是正道。” 随即,他话锋一转,目光温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看向吴灼,试图将对话拉回安全的轨道:“不过,吴灼,你为何突然问起这个?你对无线电的兴趣,似乎不止于摩斯密码和几本入门书籍了?”
吴灼微微垂下眼睫,语气却坚定:“我只是觉得,既然要学,就该知道最好的在哪里。知己知彼,才能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沉墨舟看着她,心中复杂。欣赏其聪慧,担忧其前路,更背负着自身无法言说的秘密。他最终只是颔首,谆谆教导:“有此志向,甚好。但切记,学问如登山,需一步一个脚印。清华园已是国内顶尖,任之恭先生更是泰斗。先脚踏实地,未来若有机会,放眼世界亦不迟。”
“哦……”吴灼低低应了一声,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诗稿粗糙的纸边。她沉默了片刻,仿佛在下定决心,终于再次抬起头,眼神变得坚定起来,带着一种寻求指引的恳切:
“沉先生,学生近来……有些困惑,想请教先生。”她顿了顿,组织着语言,“原本,我和静文姐一样,打算贝满毕业后,顺理成章地去燕京大学读中文系。可是……”
她的声音渐渐有了力量:“自从跟随先生学习了摩斯密码,我发觉这些符号、节奏背后,竟藏着另一个世界,一种精准、迅捷的力量。这比许多空泛的文字游戏,要有意思得多。”她望向沉墨舟,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上周,我去听了清华任之恭先生的讲座,关于电磁波与无线电通信。之后,我又去图书馆,借阅了《电磁学通论》和《无线电原理初步》。”
她深吸一口气,说出了那个在她心中盘旋已久、甚至对兄长都未曾如此坦诚倾诉的决定:“先生,我……我想去报考清华大学的工学院。我想学习真正的无线电知识。您觉得……这条路,可行吗?您对我,有什么建议?”
沉墨舟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讶异的表情,仿佛早已窥见她内心的波澜。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将目光投向水榭外那片略显萧瑟的池塘,半晌,才缓缓开口,声音一如既往的平和,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 ↑返回顶部↑